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向毛泽东学读书

汪建新 《 人民周刊 》(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我所认识的伟大领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伟大领袖。古今中外,刻苦读书的人不计其数,可是像毛泽东那样酷爱读书,嗜书如命,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能生巧的人,古往今来实属罕见。

    注重读无字之书

    毛泽东不但重视读有字之书,也重视读无字之书。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他非常赞同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所谓读无字之书,就是向自然界、向社会、向他人学习。读无字之书,可以弥补有字之书的不足和局限;可以修正、完善和丰富书本知识;可以培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917年,毛泽东在《民报》看到两个学生徒步漫游全国,一直到达西康的报道,很受启发。1917年7月中旬,毛泽东邀同学萧子升、萧蔚然一起游学。他们身上不带一分钱,靠书写对联为生,花一个多月时间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5个县,步行近千里。

    其间,最著名的故事是他们到安化劝学所拜访所长夏默庵先生。他毕业于两湖书院,饱读诗书,但是性格孤傲,毛泽东两次拜访都吃了闭门羹。当毛泽东第三次登门时,夏默庵又出难题,出了个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略加思索,马上对道:“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毛泽东的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立意高远,夏先生连声称赞,立马茶水相待,与毛泽东促膝而谈,十分投机。临别时,夏先生送毛泽东8块银元做旅费。

    不动笔墨不看书

    这种习惯是毛泽东从老师徐特立那里学来的。勤动笔墨使毛泽东养成了手中无笔不读书的习惯。但他记笔记的方法很特别——很少使用笔记本,往往把读书心得批注到书本的字里行间。

    他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曾在《伦理学原理》这本仅10万字的课本上,用蝇头小楷写下了1.5万字的批语。这些批语除少部分是对课本章节的概括外,大部分内容都是他就书中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见解。

    毛泽东一生圈划批注最多的书是《二十四史》。1952年,他购置到一套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共有3279卷,约4000万字,850册。在绝大多数书当中他都作了圈点、断句,有的封面和天头上画着两三个圈圈的标记,有的地方甚至改正了版本的错字。他写有批注文字的共有15种史,198条,3583个字。最少的两个字,最多的有914个字。直到重病缠身,他还用颤抖的手在许多册的封面上记下“1975年8月再阅”“1975年9月再阅”等字样。毛泽东用24年时间把这套书至少全部通读过一遍。有的章节他反复读过。由于翻阅太多,有些书页都翻烂了,装订线也断了。

    不盲从,注重独立思考

    毛泽东非常信奉孟子的说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读书时,提倡“四多”,即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特别强调学思结合。这与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是一致的。

    在《伦理学原理》的批注中,青年毛泽东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写道:“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与这种陋习相反,毛泽东在读书时总是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他不仅要反复阅读书上的内容,同时还要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作者生平、指导思想和写作动机等。他用自己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来品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中鉴取兴亡之道,总结为政方略,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

    毛泽东反复强调,对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要学习,要尊重,但不要迷信。他说,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毛泽东坚持终身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读书方法。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讲演中指出:“读一万本马列主义的书,念一千遍,不能运用于具体实际,不能解释宇宙,改造宇宙,都不能算是理论家。”

    在纪念李自成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时,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在作《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好书要反复读

    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他对喜欢读的书,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面上画上一个圈。在他的藏书中,许多书的封面上画有四五个圈。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划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

    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一次毛泽东问她:“孟夫子,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一十七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但是,在毛泽东一生中,读的遍数最多、读得最熟、读的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应当是《共产党宣言》。毛泽东曾对斯诺说,1920年时,有3本书使他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之一就是《共产党宣言》。

    1939年底,毛泽东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多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部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他后来还说,“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对这部马列经典著作,毛泽东的确是做到了反反复复阅读,达到了烂熟于心、融会贯通的程度。

    勤学好问,虚心求教

    《论语》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读书学习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倡要甘当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

    毛泽东求学期间,湖南一师聚集了一批有名望的老师,毛泽东经常去向他们请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甚愿日日趋前请教”。杨昌济是他最为敬佩的老师,“板仓杨”寓是他去得最勤的地方,他几乎是每周一次到杨昌济家中去求教。

    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家中去请教问题。在黎锦熙老师1915年4月至8月的日记中,就有20多次毛泽东去他那里求学问道的记载。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当中号召人们:“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不同内容交替着阅读

    人们都说要刻苦读书。不管怎么说,读书学习本身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情,容易使人疲倦。但是,毛泽东在长期的读书生涯当中,也找到了一些克服疲倦的特殊方法,那就是不同内容的书籍交替着阅读。

    毛泽东是诗词大家,他在谈到自己对不同流派古典诗词的欣赏趣味时,曾写过一段很著名的评论:“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方法仅仅是毛泽东读书方法的一小部分,远远不能涵盖毛泽东读书学习的全部经验。读书有法,法无定法。书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需求不同,读书的方法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存在某一种解决所有问题的读书方法。应当从个人的学习实际、工作实际、思想实际、需求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千书一法,应当因人而异,因书而异。

工而不“匠”
常贵田:相声传薪者,精诚“守艺人”
向毛泽东学读书
古代黄河的“河长”
琢玉之美
温暖的墙根儿
你努力不止的样子最美
旅行是一味草药
我们一起煮月亮
做共享住房合作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