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打通高校与院团的“最后一公里”

王珮瑜的国粹传承路

本刊记者 付冰冰 《 人民周刊 》(

    在梨园行被称为“老板”的大多是大腕式的人物,他们能撑起一个戏班,引领一段风潮。王珮瑜就是这样一个人,熟识她的朋友都称她为“瑜老板”。作为上海京剧院著名京剧余派老生,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这个旧式梨园行的叫法,在她身上沿用至今。

    漫漫启蒙路

    得益于母亲的启蒙与培养,王珮瑜儿时就开始学习评弹、琵琶、书法、讲故事、演小品,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到了十一二岁时,票友舅舅对她说:“珮瑜,你虽然学了这么多东西,却连京剧都不会,那就不算很厉害。”彼时因评弹成为苏州小童星的珮瑜,下定决心走近京剧。

    王珮瑜最初学习的是老旦,仅仅两个月之后,便获得了江苏省京剧比赛第一名。获奖后不久,有一次电台录音京剧传统曲目《钓金龟》时,王珮瑜在录音棚里遇到了一位老先生——来自上海、专门研究余派的范石人,他是王珮瑜从老旦转攻老生的引路人。从此以后,王珮瑜边读初中,边学老生,并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上海,仔细琢磨范石人给她的两张唱片——一张余叔岩先生的《十八张半》,另一张则是孟小冬《搜孤救孤》的现场录音。

    1993年底,在参加纪念程君谋先生的演出上,王珮瑜获得了梅派传人梅葆玖大师的赏识。次年春天,王珮瑜随中国少年京剧艺术团去香港访问演出,蔡国蘅先生(蔡先生是孟小冬弟子)夫妇、余慧清先生(余叔岩次女)的女儿一家亦在现场。演出结束后,蔡先生夫妇邀请王珮瑜和恩师王思及老师宵夜。到餐厅坐下的第一句话,蔡先生说:“珮瑜一出场,我们就感觉‘老师’回来了。” 

    此后多年,她与蔡国蘅先生一直保持着联系,蔡先生将坊间未公开的戏稿、录音,以及孟小冬先生的遗物——一条丝绦,倾囊赠予王珮瑜。这场演出对王珮瑜来讲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次交流演出,更是一次朝圣之旅。

    用行动化解质疑

    “研究生班是培养新一代京剧每一行每一当领军人物的集体,希望学员都能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在上海戏校听到的这番讲话,一直深深地印刻在王珮瑜的心里。从那时起,她把成为中国京剧新锐领军人物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这个目标也许达不到,但我会为之不断努力。”

    王珮瑜身体力行地投入慈善、公益活动中。经历恩师王思及的辞世、2008年的天灾地震等无法预料的事情之后,王珮瑜愈发深刻地坚信:“不能仅仅为自己活着,要做一个建设者,让更多人因为自己而变得美好。”

    仅仅2017年一年,王珮瑜全年各项演出高达40余场,吸引超过3万人次观看;《瑜乐京剧课》30余场,近1.3万人次参与;喜马拉雅音频节目《京剧其实很好玩》更新近100期,开创了戏曲付费音频的先河,节目中近20万字的内容撰写和整理,吸引了超过2万订阅用户,140万人次收听。在碎片化阅读、快餐式学习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常态时,王珮瑜用实际行动为入门门槛很高的京剧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舞台之外的延展地很广,未来我会继续通过‘互联网+音频’‘互联网+视频’的方式去普及推广京剧教育。”在王珮瑜看来,喜爱京剧的人们可以选择在剧场里花几个小时去看一场戏,同理,只要有真功夫,人们同样会为知识、为艺术付费,通过多种途径去感知京剧的魅力。

    传承与推广的过程中,问题和困难始终存在。“这是非常公平的事。”王珮瑜告诉本刊记者,最大的困难是时间不够用,用于公益的时间多了,用于自身的时间对应着就少了。面对关心的声音,她用一如既往的高水准演出消除善意担忧,面对质疑的声音,她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去化解质疑。“我在做的事情不是马上能看到效果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一开始大家对个体做京剧文化推广及传播会有顾虑,对于资质以及专业度会有质疑。”随着时间的推进,王珮瑜身体力行推广京剧文化进高校、进社区的公益系列讲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团机构的慕名邀请。

    打通高校与院团的“最后一公里”

    立足教育夯实戏曲艺术根基主体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文化,近些年,随着一系列扶持传统文化的政策先后出台,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学习与了解传统戏曲艺术的需求日益增多。

    如何做好大众层面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公共戏曲艺术教育,是王珮瑜与她所在的上海京剧院一直关注的问题。

    据了解,我国文艺院团始终担负着创作与演出的中心任务,随着社会各界尤其是中小学校对传统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专业院团近些年的教学资源已明显感觉供不应求,依靠专业院团和演员个人去做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精力与能力均受限。

    为响应文化部试点“京剧进课堂”政策,从2008年开始,上海市教委安排京剧院专业演员进校教课。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很多试点学校因没有懂得戏曲专业的配套老师辅导,无法深入开展教学工作。

    王珮瑜认为,戏曲艺术的根基主体应该立足于教育。据了解,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艺术和审美教育相对单一,主要以音乐课程为主。中小学音乐老师大多毕业于师范类艺术教育专业,所学的大多是通用类音乐知识,基本无任何戏曲功底。为中小学培养一批拥有戏曲功底的音乐、艺术老师,扩大专职从事青少年戏曲、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的任务,迫在眉睫。

    “现在全国重点国有京剧院团很多,政府的扶持力度非常大,办学习班,给年轻的艺术家提供不同的平台展现自己,去学习和进修。但最大的问题是,专业培养戏曲人才的院校与专业剧团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

    据王珮瑜介绍,由于戏曲表演的特殊性,只有少数毕业生能够进入专业院团工作,成为专业演员。由于专业戏曲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具有单一性,使得很多怀揣“成角儿”梦想的学生,不但面临高淘汰率以及倒仓等高风险,同时也面临一毕业只能改行的困窘局面。

    “戏曲艺术的专业教育人才已经成为新时代急需的人才。立足于戏曲这个行业,希望专业院校在学科的安排设计上更合理、宽泛,让更多热爱戏曲的年轻人除了追求‘角儿’这条路还有别的选择。”王珮瑜说。

    自诞生之日至今,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已走过两百年岁月,传承的时代使命落在了以王珮瑜为代表的青年一代身上。

    谈及未来,王珮瑜对本刊记者表示,会继续活跃在推广和演出的舞台上,并成为平台的搭建者,让热爱京剧的朋友在平台上看到更多的年轻面孔,让更多专业京剧演员通过这个平台走到更闪亮的舞台,做更大众化的戏曲教育与普及工作。

    王珮瑜说:“京剧本身具有自我迭代能力,传承与传播靠人。不能一味活在过去,要有活力,从‘被动输血’转为‘主动造血’,作为戏曲从业者,我们要有成长以及学习的能力。”珍藏过去,立足当下,着手未来,这是新时代呼唤的声音。

这个世界,并不会辜负你的努力
打通高校与院团的“最后一公里”
上将李达
胶济铁路风物史
徜徉徐悲鸿艺术大展
从丹寨出发
爱如春秋
需求理论重大升级,美好生活动力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