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黔东南的丹寨万达小镇,许多地方皆和我的童年记忆接轨,除了空气的潮湿外,丹寨人也爱辣椒和酸,他们说话,跟我的家乡话相似,语气快而细,好听,像镀了一层光的鸟的歌唱。
走在小镇上,“非遗”文化随处可见。蜡染小院里,收集了丹寨县四面八方的蜡染精品,每一块布都不同,造型生动,活泼流畅,花鸟鱼虫的变异大胆,像童话,有动人的故事要对你倾诉。这种古老染色术,年代久远,苗人代代相传,蜡刀蘸熔蜡,布上绘花后,用蓝靛浸染,再去蜡,布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图案,自带折皱,异常美丽,如同景德镇的青花,印度洋里的蓝珍珠,是我最偏爱的色泽。微风飘动的布匹,院外传来的古乐,人影穿越其中,在那一瞬间,我看见了母亲,她身着蓝靛花衫在低头绘花,她的脸既不忧伤,也不快乐。我走近她,看到她仰视天井,皱眉思索,是我从未所见的模样。我伸手摸她,却是空的。她是光中的微尘,让我陷入这片更深的蓝中。
我在这个蜡染小院,相遇了从前的生活。去另一个世界的母亲,竟然返回此地,难道不是奇迹?
院里天井里正在展览一个西方人的摄影,他用镜头表现了丹寨人,尤其是他们生存的困境。我们从那儿出来后,经过了苗街文化广场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它虽然十三层高,近看远看都有一种威严,从前用于防范敌人,现为当地人交之地,夏日乘凉,寒冬腊月设置火塘,围火唱歌弹奏。
以树皮为精,构树叶为华,山泉为媒,手工而成,丹寨至今仍保留着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这种造纸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一张古纸晒干需要多长时间?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踏入同条街上的古法造纸小院,里面有造纸工具,地上淌着水,随处可见一张张成品的古纸。陪同参观的人告诉我们:如果天气不错,晒干一张纸,需要两个多小时。
为更详细地了解这手工制作纸术,之后,我们专门造访了南皋乡石桥村。大岩脚石壁前倾,更有溪流,四下通风,是造纸的天然场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黑瓦乌柱的老作坊,垂挂着几盏旧旧的红灯笼,那些朱漆大柱,掉色泛白,地面到处是苔藓野草。
讲解的师傅告诉我们,这种天然造纸术,从唐朝中期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每到开春,匠人们上山采集构树枝,明火烤后,冷却温度,剥除外皮制成构皮麻备用,他们小心地用河水浸泡、浆灰洗料,就在崖下设槽抄纸,经过水沤、浆灰、煮料、漂洗、选料、碓料、打槽、抄纸、晒纸等数十道工序,一张纸才能诞生。
手工花纸,是匠人们趁晨光未晞、露珠未尽之时采来最盛开的鲜花,直接放入纸浆模中,浇上纸浆,保留鲜花原始的色泽与形状,既自然,又有立体感。因为花时长,一个匠人一次只做十来张,极为宝贵,自然售价也不薄。
我们回到万达小镇后,去了明记伞铺。店面很大,地上小心放着伞,屋顶自然挂着伞,这儿是伞的海洋。这儿纸伞,用了桐油、石印,全是手绘。一把伞要一百多道工序。根据伞的尺寸大小,做工不同,售价从几十到几百人民币不等。在我的记忆里,这些油纸伞,都跟那蒙蒙细雨、亲切的乡音融合在一起,我不止一次在小说里写到油纸伞,举着油纸伞的女子,姣好的面容,带着丝丝忧愁,婀娜的身材,行走在拐来拐去的青石小街上,猛地一回头,任何人一见,都会疯狂地爱上。
环视店里美丽的油纸伞,好多故事都在眼前转来倒去,令我眼花缭乱。半生虚度,未曾有机会一下子观赏到这么多古朴美丽的伞,甚至可以订制你心里的那一把,真是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动。
随后我们一行到了鸟笼小院。早听说苗族编制鸟笼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坚固耐用而不变形。在丹寨的锦华酒店的墙上,便有这种编制艺术品,而在这小院,更是尽饱眼福。世代聚居卡拉的苗族,在丹寨县城东北,临水而居的苗家原生态寨子,一共114户人家,终生做鸟笼。他们选材讲究,至少三年以上的金竹、楠竹、水竹,以不同的品种、不同的竹节长度对应不同的部位,编出各式各样的鸟笼,每年有7000只销往外地,供不应求。这个村子几乎没人外出打工,靠一只只精巧的鸟笼,他们的生活比别的寨子好过一些。
他们编制的鸟笼,也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在清代中期,北京城里最流行两件事,一是凯里的画眉,二是卡拉村鸟笼,奇事是画眉会说卡拉村的鸟笼的故事。当时的皇亲权贵们,是用卡拉村的鸟笼养着凯里的画眉,作为一种显派。在万达小镇对面的山上便有一个大鸟笼作为象征,真心地为他们击掌赞颂,靠自己的手艺生存,并给世上带来美好。
在丹寨万达小镇住了五天,家家是美食,“兴浓春”和“味之坊”最佳。小镇广场每晚有篝火晚会,热闹而喜庆。可惜我们错过了看斗牛、斗鸟、斗鸡,可能是我身上的血性不浓吧。
每天我们都会在街上遇到苗寨侗族的巡演队,他们吹奏芦笙,跳舞。最为感叹的是看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锦鸡舞。苗族因崇拜锦鸡而得名,在重要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跳锦鸡舞,场面非常壮观,尤其是苗族姑娘在闪闪发亮的银饰装扮下,个个是仙女。
到达丹寨小镇当天,我们拜访了村长刘殿兴,第十三届值班镇长,国家级茶叶审评员,也是山水传承茶旅文化的缔造者,致力于用茶产业扶贫,是万达扶贫计划的响应者。老刘专心地准备茶。他选了当地红茶,茶水入口,满口滋润,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喝着茶水,闲聊中得知,他茶痴一个,走遍中国的几十座茶山,在拥有自己的茶山后,亲手种茶,制茶十年,而他之前从事了二十几年的医药行业,便把制药的标准代入茶业。他说,只为一杯干净的茶。
“干净的茶”,这四个字,在我内心一振。
五天后的早上,我带着女儿上了老刘的茶山,感受到他话语里的每个字。这个地方在他接手前是一片荒山,他不仅将荒山变成了茶山,还修建了道路,沿途种植了各类花树,他请每届扶贫小镇镇长都到茶山种茶树,并亲自为镇长种一棵果树纪念。他给我选的是丹桂(桂花树),还有桃树。
眼前这一片片茶山,让我看到了希望。老刘的存在,便是证明。
丹寨万达小镇,作为万达丹寨扶贫的重大创新,三年经营扶植,让它成为贵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名片,带动了整个丹寨发展。旅游小镇不仅创造经济收益,还解决了近三千个当地人永久就业。万达在这儿建了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后在万达就业。我去学校给学生们讲课,发现他们相比大城市的学生们,缺乏阅读,知识窄小。万丈高楼从地基始,我当即在微信朋友圈里倡议朋友们捐书给这所学校,得到了好多朋友的响应和支持。
我在丹寨当扶贫镇长那天,穿上马鞭绣,戴上苗家银器头饰。我看着镜子中那个苗家女子模样的自己,莫非前世我便是一个丹寨人?听着身上的银饰叮当响的声音,我穿越整条小镇,一直走过吊桥,走到湖边那个世界上直径最大的水车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小镇。
整个东湖,是一面天然的镜子,如果航拍,古朴有型的万达小镇就是一只欲飞的凤凰,透着迷人的魅力。天上的晚霞灿烂辉煌,湖水里有好多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女子的倒影,我和她们交谈,那些沉睡的灵魂真的好孤独。
这次我来丹寨,意外之中,见识了国企扶贫的样板,见识了贫穷的原由和改变的可能性。贫困不可怕,怕的是精神贫困,那些处于弱势的群体和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到底需要什么?
我把答案留给你。城市的空气、非空气的一切,腐蚀着我们的身心,去丹寨吧,你可和以前的你不同,起码我可寻到我内在的自我,在迷失方向时,我知道我从哪儿出发,将抵达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