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鞋王”的困局

本刊记者 张配豪 《 人民周刊 》(

    过去的辉煌并未让百丽国际在鞋服行业下行的趋势中幸免。此次出售的背后便是百丽国际近来持续下跌的业绩。

    “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这是百丽国际CEO盛百椒曾许下的豪言壮志。在他的带领下,百丽自营及代理的鞋履品牌在过去十年间深入到了中国大部分的百货商场,市值最高曾达1500亿港币,创下了资本市场的一代神话。但是神话都终有破灭的一日,上市十年的鞋王将走上私有化之路。

    走下神坛

    4月28日,百丽国际发布的一则联合公告坐实了此前的出售传闻。不同的是,传闻中百丽国际将“贱卖”442亿港元,而由高瓴资本集团、鼎晖投资及百丽国际执行董事于武和盛放组成的财团向百丽国际提出私有化要约,建议总收购价高达531亿港元。据悉,百丽国际的此次交易超过了此前万达商业345亿港元的私有化总额,一跃成为港交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私有化交易。

    百丽国际公告显示,此次交易每股价格为6.3港元,较停牌前最后交易日所报每股市价5.27港元溢价约19.54%;较百丽国际于联交所所报52周最高收市价每股5.6港元溢价约12.5%。

    此次私有化交易完成之后,高瓴资本集团将拥有百丽国际56.81%股份,鼎晖投资将拥有12.06%的股份;包括于武、盛放在内的百丽国际参与要约收购的管理层将拥有余下的31.13%股份。

    据悉,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的百丽国际市值最高时曾达到1500亿港元,并在世界鞋类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二。百丽国际随后开始进行线下零售网络扩张。2010~2012年,百丽国际旗下品牌的门店数量每年净增约1500家。据百丽国际年报显示,鞋类业务门店最多时曾达到14128家。在此期间,百丽国际的净利润也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

    过去的辉煌并未让百丽国际在鞋服行业下行的趋势中幸免。此次出售的背后便是百丽国际近来持续下跌的业绩。

    3月19日,百丽国际发布了2016/2017财政年度盈利警告显示,截至2017年2月28日,董事会预计百丽国际净利润同比减少约15%~25%,主要是由于鞋类业务表现持续疲软,导致部分与鞋类业务有关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因减值而需计提减值亏损;同时,鞋类业务的收入、毛利以及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明显。

    与净利下滑同时发生的是“关店潮”。2015/2016财年,百丽国际鞋类业务零售网点进入收缩状态,截至2016年2月29日,零售网点净减少366家至13762家门店。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丽集团的鞋类业务门店数量再度减少到13062家,门店净减少数量约700家。据百丽国际公告显示,门店网络虽庞大,但公司主要销售渠道是百货商场,客流量被电商与其他新兴零售渠道如购物中心等分流。

    供过于求

    在消费场景变换的大环境下,百丽牢牢控制的终端不再是唯一途径,百丽渠道王者优势全失,行业一下子变回品牌及款式之间的竞争。但是百丽过去多年只专心于称霸渠道,而不是品牌的发展。

    公司内部已形成了供应链反应迟缓,鞋类更新跟不上快时尚的节奏的惰性,而这问题在在线渠道显露无形。再加上本来的品牌效应不强,既没有传统大牌的忠诚客户,也做不到有个性的时尚小牌,在线上销售时,产品定位越来越不清晰。另外,线上渠道亦让价格更加透明,变相加剧了竞争,百丽产品的性价比立即大打折扣。

    女鞋的创新能力不足,加上电商和国外品牌的冲击,可以通过百度指数发现,女鞋的搜索热度和国外的运动品牌的热度一直在增加,但是百丽旗下的百丽、思加图和妙丽都是在下降的趋势。

    事实上,为了应对各方面的冲击,百丽国际管理层曾多次表示要进行转型。据悉,百丽国际早在2009年便成立了电商平台“淘秀网”,2011年成立了优购网。除了自己成立电商平台之外,百丽国际还与阿里巴巴、京东合作,布局线上业务。与其他国内鞋服品牌相比,百丽国际是较早向互联网发展的传统企业。可惜的是,百丽国际与许多国内鞋服企业一样,更多将线上平台作为清理库存、尾款的渠道,这也成为百丽国际未能顺利在电商方面有所建树的重要原因。

    鞋企业绩下滑的不仅只有百丽一家,达芙妮、星期六等女鞋集团同样陷入发展瓶颈,2016年的业绩皆表现欠佳。行业整体供过于求是百丽陷入困境的又一原因,百丽公司也表示,由于鞋类业务表现持续疲软,导致业务亏损。

    有信息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女鞋线下销售商铺增长了52%,但市场需求只增加了13%。供给的巨幅增加远大于需求的增长,这对市场造成巨大影响。2014年以来,女鞋单价开始下滑,2015年下滑比例达到4.2%,市场供过于求的行业背景导致鞋类企业盈利能力下滑,一些店铺开始关闭。

    目前行业内普遍存在高库存情况,线上线下渠道充斥大力促销,市场竞争激烈,面对鞋类行业的颓势,有专家表示,一个系列几个款式卖一季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鞋类企业转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自救成功的关键仍需要更多地从产品自身上下功夫。一味地谋求转型,不如结合自身优势与资源配备状况去发展现有业务。

    前途未卜

    一代鞋王的寥落,让舆论界一片扼腕。而鼎晖投资看中已经陷入衰势的百丽国际,更让外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殊不知,百丽和鼎晖其实早有缘源。早在2005年,彼时还未上市的百丽国际为了筹集开店资金和整合原分销商体系先后引入了摩根士丹利旗下两家基金公司和鼎晖投资,二者作为财务投资者(PE),出资数千万港元,认购百丽国际少量的可赎回股。

    资本驱动助力百丽国际迅速发展,两年后,这家女鞋公司规模迅速扩张,登陆了港股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鼎晖与百丽国际合作收购了日本服装零售商巴罗克,鼎晖更是促进了Baroque和百丽之间的合作,借力Baroque的品牌资源拓展中国大陆的服装市场。2016年11月1日,Baroque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市场一部成功上市。这也成为鼎晖跨境投资策略之国际品牌驱动中国市场的经典案例。

    “对于百丽的管理层来说,如今引入投资者未尝不是好事.”有知情者表示,相较于国内其他的鞋服类零售公司,百丽国际较为特殊。受限于早前的经营模式,这家公司的股权是由创始人邓耀家族、以首席执行官盛百椒为首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以及最早前全国各个大区的经销商共同分享,公司股东众多。

    而盛百椒在去年的业绩会上曾表示因为资金问题束手束脚,“目前公司缺少的是方向感和具体行动,如何通过改变来满足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要求,还没有明确的想法。这是因为集团受到既得利益的束缚,任何转变都可能带来短期业绩的影响和付出代价。公司自从上市后,持续增长是最主要目标,对于未来根本性的转型不敢决策。”他坦言。

    如今“老相识”鼎晖投资的加入,会给百丽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变化,目前还不得知。然而,走向私有化之路的百丽国际的转型之路也未必能畅通。业内人士表示,市场竞争加剧、品牌老化、设计观念落后等各方面的因素,是导致以百丽为代表的传统鞋服品牌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若无法在这些方面做出改变,赢回消费者,即便私有化成功,百丽国际的未来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发展形势。

养老金入市如何保值增值
“鞋王”的困局
商标侵权多为“傍名牌”
微景天下的“视觉商业”
康夫子打造“机器人全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