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不只是政府应该加强的责任,同时也应该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只有提高参与度,才能提高存在感。
4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将促进全民阅读的进一步深入。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可以促进全民阅读,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传承和弘扬包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
线上线下统一平台
共享公共图书资源
“一个国家养成全民阅读习惯非常重要,而这与公共图书馆普及密不可分。”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当天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草案明确了政府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责任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要求。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为什么呢?因为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李克强说,“我们虽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2015年“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说:“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事实上,在总理坚持下,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经连续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的提法更是升级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
“养成全民阅读的习惯,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要。中国自古就有书院藏书的传统,后来又以国家之力编纂《四库全书》等。我们现在更要重视这项工作,加强各方面投入,把公共图书馆建设得更好。”李克强总理在常务会上说。
“建设公共图书馆,要注意线上线下相结合,两方面要配合好。”李克强说,“通过建好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统一平台,让公共图书资源真正能够大家共享。”
面对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推进“全民阅读”也要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建设网上图书馆、开设电子书库等服务创新,改“坐等”读者为主动“寻找”读者,从线下到线上加快深度融合,从而进一步满足公众多元化的阅读需求,打开新型的阅读空间。
他特别指出,建设好公共图书馆,尤其要保存好、利用好善本书。
“中国的善本书量很大,毕竟活字印刷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善本书价值连城,必须要保存好,但保存好的同时也要更大地利用好。像一些宋刻本、明刻本,还是有必要拿出来让它们见见天日。”李克强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就应该让老百姓,尤其是孩子们亲眼目睹感受一下这些典籍。网上看与现场看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原物就是原物,网络、视频替代不了。”
明确政府建设责任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65本,与韩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因此,提升全民阅读量,形成全社会的阅读氛围显得尤为重要。而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其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3月1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现在,《公共图书馆法》草案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这是公共文化法律保障走向体系化的重要步骤。”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说。
记者从文化部了解到,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139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83844万册件,全国人均藏量0.61册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全国公共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83041万册,电子阅览室终端126702台,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在全国33家省馆、374家市馆启动实施。
数字显示,2015年各级财政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为127亿元,新增藏量购置费19.7亿元,全国人均购书费1.43元。中央财政用于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经费补贴4.04亿元。
《公共图书馆法》草案明确了政府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责任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要求,并对公共图书馆运行管理制度、应当承担的服务功能和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等作了规定。
李国新说:草案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构建了图书馆事业发展基本制度;二是在促进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上迈出重要步伐;三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和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等发展方向和原则,鲜明体现了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发挥公共图书馆力量
引导群众全民阅读
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但就记者实地调查,由于书籍陈旧、环境设施不佳、服务意识落后等原因,真正处于全民阅读一线的社区公共图书馆,许多都成为“鸡肋”式的摆设。
当前很多城市都建成了规模宏大、设施一流的地标性图书馆,有些甚至可以跻身世界前列,但是很多地方的图书馆仍然存在书籍短缺、设施老旧、门可罗雀的现象。而很多新建的图书馆还出现了不便利、不人性、不实用,象征性远大于功能性的问题,完全起不到推动全民阅读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在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运作中,还是老图书馆的升级改造中,都应该把群众的需求、群众的便利放到第一位,让公共图书馆如便利店一般密切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在图书馆的规模上,除了大型公共图书馆外,多建设小而精的小型微型图书馆,如地铁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移动图书亭等,让图书走进群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加强小微图书馆书籍的流动性与更新率,突出其灵活性与生命力。
在图书馆的形式上,可针对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与节奏,创新地推出数字图书、电子图书馆、微信图书馆等,用系统的、有营养的书本文化资源来取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无聊而且无用的碎片信息。同时利用节假日周期性开放大中小学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潜移默化地形成阅读习惯。
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不只是政府应该加强的责任,同时也应该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只有提高参与度,才能提高存在感。读书,是一项全民的活动,如果只是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动员社会各方的力量,采取更多的方式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中来,让国家和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让读书能够普及到所有人的心中,才能够带动一个国家的发展。
公共图书馆的普及是一项惠民的活动,对于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公共图书馆普及这一项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又要发挥社会的力量,同时也要动员群众的力量。多读书、读好书,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力量,引导群众参与到读书中来,提高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带动社会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