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你想起“乡愁”这个词,是在什么时候?
纸面上的乡愁,似乎还停留在85岁的前辈老诗人余光中和70岁的女诗人席慕蓉的诗里,定格在浅浅的一湾海峡水就能将人长远分开、必须靠一枚小小邮票才能联络的年代,在生长于江南的女子对长河大漠、英雄豪杰的怅惘想象里。
心底的乡愁呢?也许久已不来烦扰或是撩拨我们了吧——越来越多的人居住于城市而不是乡村,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脱离它的传统风貌与精神,越来越便捷快速的交通与通讯方式允许我们“天涯共此时”。
完全没有想到,这一次,居然是在中共中央出台的正式规划文件里读到了“乡愁”二字。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城镇化的六大主要任务中,这原本只是其中第五项“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任务内容中间的一小部分。但因其从内容实质到表述形式的独到之处,一下子成了整个文件中最受关注、最引发热议的一句话。用时尚说法来概括就是,这么诗意、“文艺范儿”的文件语言,以前没见过,也没想到可以有。摆脱四平八稳、繁复枯燥的官话套话,用老百姓看得明白、直观易懂的方式发文件、谈工作,这也算是新风中的一例。
然而,让人们兴奋的,绝不只是“说法儿”,而是这句话所描绘出的未来中国城市建设的新目标、新蓝图、新形制。一座城市,要“望得见山”,多半便不能一味贪大攀高,让钢铁摩天楼随意遮挡住自然的绿野青山;“看得见水”,意味着城市要留住活泼流动的水脉,可以让城市化之后的人们,依然有亲水、与自然相融的机会;“记得住乡愁”,更是兼从自然与历史传统的角度,对未来城市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联系其上下文可知,当代中国的最高管理者们期待的是,由此来实现中国城镇发展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这大概也是第一次,我们将“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郑重其事地写进现代中国城镇建设的总规划里。
在这之前,向着现代化、国际化高速奔跑的我们,已快要将“乡愁”给弄丢了:美丽乡村的水污了、地荒了、人空了,新建的村舍成了城里楼房的简陋版,教人难生留恋;中心镇与县城们你仿白宫他造凯旋门,个个都有一个配着不伦不类雕塑的中心广场和气派的政府高门楼,“千城一面”少有个性;一线大城更是仿英超美,只顾刷新高度,惟恐不够“先进”和奢华,而视传统街区为发展包袱,砍了百年大树毫不心疼……有多少游子海外归来,感慨找不到那个牵动着自己情感记忆的城市或乡村了;即便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一样发现,周遭的世界已变得如此陌异。
“记得住乡愁”,给了我们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坐标。我们不可能阻挡住现代中国的急速发生中的面貌之变,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人为决策的层面上,减少一点好大喜功与人云亦云式的愚鲁盲动,多一点对民族文化传统与自然生态的自信和尊重,不将一代人的GDP成绩单,建立在拆真建伪的无效重复建设上。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