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富二代”:另一种生活

贺莉丹 《 人民文摘 》(

    中国年轻的“富二代”,正在默默走向他们的“即位”之路。

    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因自己必须背负的庞大家业而深感如履薄冰,也因为在现代商业竞争中,自己过于年轻的容颜而深感不安。种种难与外人言传的感受,使他们在少年期就已经明白:自己的未来会与其他人不一样。

    一个“富二代”的养成

    2000年的平常一天,母亲对18岁的顾明祥说,你去新西兰念书吧。

    顾明祥的母亲,于上世纪末在江苏省创办了一家当地颇负盛名的服装生产企业,这位打理这家近500人的家族企业的女性,延续着王永庆式特质:出身寒门,念书不多,白手起家,拥有超越常人的勤勉。

    当时,顾明祥已被他所就读的重点中学保送至南京师范大学。这个沉迷于历史书籍、会脱口而出大段《战国策》的少年,长于农村,从小自律甚严,从初一就开始了他的寄宿生涯。在记忆中,中学6年间,母亲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

    可以说,在高三时,顾明祥还是想当一名老师,但他最终还是顺应了母亲的期望,考上奥克兰大学。他最后念的是商业及信息管理,专业是他自己选的。

    那时的新西兰,一些中国富家子已经开着跑车在高速公路上狂飙着青春,但顾明祥的留学生涯与他们截然不同,有点像“苦行僧”:从Home Stay家庭出来,他去租房子,学做一日三餐;每天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北岸校区上课,一路上背日语、韩语、俄语单词,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他“一定要拿到学位”的决心被苛刻的考试越挫越勇;周末打工,在新西兰最大的市场调查公司担任市场调查员,鼓足勇气挨家挨户敲门,做访谈,直至参与了2004年新西兰社会发展部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当地人一些很隐私的问题,比如生活习惯、收入状况等等,很有意思”……

    8年之后,26岁的顾明祥回国,开始协助他的家族企业调整产业布局、整合各地分支机构,并担任家族企业集团总裁。

    他无疑成为了母亲的得力助手。

    父辈财富有时是枷锁

    2008年,赵臻给自己买了一辆保时捷SUV。

    这个1987年出生的年轻人,用带着一点小自豪的语调告诉记者,这辆约100万元的保时捷是他“用自己努力赚来的钱买的”。

    就在今年,谈一个项目的时候,赵臻刚迈进门,对方那位年逾四十的商人,神情马上产生微妙的转变。还有一次,对方在与他有了愉快的交流之后,终于交底,“刚看到你进来的时候,我在想,怎么来了一个小鬼?”

    “18岁的外表,38岁的心理”——年仅22岁的赵臻这样形容自己。与赵臻颇为熟识的一批企业家二代有许多都已经30多岁了,而与他在商场上周旋的常是一批中年人士,其中有许多人与他的父亲年龄相当。

    2005年,赵臻考上了南京一所“不怎么好的”大学。在大学里,他感觉到同学们都爱玩,“风气不是很好,而课本上的知识对做企业都不太实用”。进校一两个月,他就产生了强烈的退学念头。

    赵臻的父亲,从一个从事电动机生意的小商贩起家,20多年后已经坐拥江苏南京一家业内知名的电机企业,这家被赵臻形容为起源于“家庭式作坊”的企业,目前旗下有50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逾3亿元人民币。

    高中毕业后,一定要读大学,然后去家族企业接班——这是从小父母亲给赵臻设定的一条“光辉大道”。

    但是,在熬了一个学期后,赵臻终于“爆发”了,他决意放弃大学学业。这个决定,被认为是逾越常理,在赵家内部遭遇激烈反对。为了儿子的事情,赵臻的父亲,这位45岁的企业家几宿夜不能寐。

    让赵臻庆幸的是,他的父亲比较开明,父子俩许多问题都可以协商。

    退学后的赵臻,从新华书店买来许多书籍与光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学,清晨7点起床,深夜12点睡觉,除了吃饭就是学习……慢慢地,父母开始认同儿子的执著。

    “父亲经营企业还是按照他固有的理念,对我来说,在这种固定模式中呆久了,是一种枷锁”,不愿呆在家族企业的赵臻跟父亲说:“我现在还很年轻,我的观念是很新的,还处于一个空白期,如果这个时候让我在家族企业工作,就相当于把我关在了笼子里,我进去,就出不来了。”

    “赚钱是我的手段,不是我的目的。我不要赚很多钱”,赵臻说他的动力是想“体现一个人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帮助身边更多的人”。

    婚姻由我说了算

    在婚姻问题上,这些“太子”、“公主”们的选择范围,事实上,比你我所设想的,要小得多。许多人只是埋头,工作工作工作,业余生活很“宅”,“基本上靠一根网线与外界连接”。他们通常的玩伴,要不是相识多年的发小、同窗,要不就是具备相同背景的“富二代”们,因为这样,安全、轻松,无负担。

    这个年代,不乏三姑六婆,殷勤地持着姑娘们、小伙子们的照片探门。此时,“富一代”们已经迫不及待地为他们置办了名车与别墅,万事俱备,只欠一个合适的主人。

    一位“富二代”说,他们较难认识圈外人;跟圈内人也不太可能,因为圈内有许多同龄人都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他们不得不将极大的精力花在应付接班大业上。

    在寻找人生伴侣的终身大事上,“富二代”显然必须顾及的是父母亲与家族成员的感受。

    当然,这些问题,很矛盾也很折磨人。尽管如此,“富二代”无一例外地宣称:不会为了一些家族企业的利益而出让婚姻。

    我的婚姻,不接受安排,这几乎是底线!——他们(她们)中的多位,这样坚持。

    摘自《新民周刊》2009.9.20

有一座小岛在等待自己
李开复:我不想再有老板了
“富二代”:另一种生活
郎平:500万年薪背后的商业推手
别了,山西煤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