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李开复:我不想再有老板了

薛芳 《 人民文摘 》(

    2009年9月7日,出现在北京清华科技园A座27层的李开复,一贯的温文儒雅,此际,他的新身份是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媒体秀

    当日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地点与谷歌大中华区总部隔着一条马路。此前3天,以一篇名为《再见,谷歌》的博文,李开复宣布他将从谷歌离职。

    关于李开复离职,虽然已经有N次传闻,但李开复与谷歌的故事这样划上句号,还是超越了公众的想象力。因此,消息传出后,一场媒体的盛宴已经启程。

    这场媒体秀的主角李开复,是一个被贴上了诸多标签的人——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微软的全球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这些都是李开复缔造的传奇。

    以李开复充满感性色彩的博文为契机,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在第一时间推出了“李开复离职”专题,李开复离职事件再次成功地抓住了媒体的眼球。

    “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我必须听从我心中的声音)”——4年前,处于诉讼风暴中的李开复从微软跳槽到谷歌,这是他说出的第一句话。4年后,在向有关媒体解释他为什么离开时,这还是他的第一句话。

    2005年7月,时为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闪电加盟Google,这次挪窝,使得两家全球最大的IT公司微软和谷歌对簿公堂,演绎一场轰动世界的世纪官司。这场官司让谷歌和李开复声名大噪,为谷歌进军中国内地进行了很好的舆论造势。

    4年后,又一次离职事件,使得有着“青年导师”和“科学家”身份的李开复收获了极高的人气。其风险投资平台网站“创新工场”再一次映入公众视野,为公众所知。

    再见,谷歌

    媒体展现给公众的是圆满的故事,职业经理人尽心竭力,老板更是仁义有加。

    2009年年8月5日李开复向其老板艾伦正式提出离职,而艾伦以谷歌天价亿元股票及亚太区产品和工程总裁的续约对其进行挽留,但被李开复拒绝了。

    李开复为什么要离职?

    4年来,李开复的谷歌之路,走得颇为坎坷。

    2006年6月,网上就有传言称李开复将要离职。当时据说是Google创始人发现在中国的进展出乎意料的缓慢,因而对李开复不满意。后来,谷歌发言人否定了这条信息。

    然而,不到一年后的2007年4月,关于李开复的离职传言又开始甚嚣尘上,这次居然动用了来华访问的谷歌CEO施密特予以澄清,施密特给李开复此前的工作打18~19分(满分20分),并称“肯定有人散布不实谣言”。

    从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这一年里,一共有5次传言称其离职,李开复非常愤怒,但也仅仅只是愤怒而已。

    对于此次离职,李开复说得很简单,“请不要再杜撰、揣测这些没有根据的理由。我离职的原因很简单:我的新工作太令人振奋了!”

    财经作家凌志军是这么形容李开复的:他的举止比年龄更老成,言谈比地位更随意,隐隐带着几分憔悴,还有几分志得意满。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长于美国,兼有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

    他有东方人的含蓄,无论喜怒哀怨,来到脸上的时候全都会打折扣,头发一丝不乱。中等身材,举止文雅,面容白净而少棱角,说话声音委婉平和,面容不卑不亢,逻辑严谨,常在紧要关头节外生枝,插科打诨,脸上露出一种诱人的笑容。眼镜后面的目光中,总有几分傲慢。

    李开复被大众所熟悉和敬仰,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华人,担任了微软全球副总裁和谷歌全球副总裁这样高的职务,更在于他的导师形象并与中国大学生建立的良好关系。

    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时,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之后,这两篇文章就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李开复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和学习榜样。

    随后的几年里,李开复写了一系列文章,也就成为了大学校园的常客及媒体追逐的对象。

    此后的李开复被誉为“青年教父”。近10年,有着青年导师情结的李开复在中国的高校中做了上百场的演讲,超过百万的年轻人受到他的鼓励和指引。

    深层原因

    事实上,李开复作为技术人才与创新的导师,具备极强的个人品牌,而这种品牌与谷歌中国在商业方面明显的价值利益追求相冲突,这是他离职的重要原因。

    在谷歌中国,虽然李开复成为了“一把手”,但却要忍受来自总部无休止地遥控。

    如微软中国荣誉总裁唐骏所说,这其中固然有大公司总部的考虑,“谷歌和微软的文化是不希望个人英雄主义,不希望职业经理人在一个位置上呆太长时间。”

    举个简单的例子,Google总部,许多人坚决反对在“Google”之外再起名,但Google中国则坚持使用“谷歌”名称的立场。因此在2006年4月,谷歌中国发布中文名“谷歌”时,导致了与美国总部的明显冲突。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刻,美国总部的服务器一度将“谷歌”的信息给屏蔽了。

    “地震期间,谷歌中国想要更换主页的LOGO悼念死者,而这个事件因为总部迟迟不肯批准,最终在竞争对手百度悼念首页上线一段时间之后,谷歌才争取成功。”一位谷歌内部人士透露。

    在谷歌的4年,李开复有非常多的时间花在和总部沟通上。他告诉记者,2006年他每个月都要飞往总部一次,2007年他一个半月飞往总部一次,2008年,他两个月飞往总部一次。

    “很多因地制宜的措施或者因为遭到总部反对不能实施,或者因为耗费时间的沟通与决策而最终被竞争对手抢先。李开复尽管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但仍然难以促使谷歌真正的本土化。遭遇政府部门处罚就是本土化不够的重要体现。”一位谷歌工作人员如此说。

    曾与李开复有过交集的天涯在线CEO邢明也感叹道:李开复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显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他能在谷歌坚持4年十分不易。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09.9.14

有一座小岛在等待自己
李开复:我不想再有老板了
“富二代”:另一种生活
郎平:500万年薪背后的商业推手
别了,山西煤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