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8月28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书馆里的银发族

赵银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28日   第 07 版)

  一

  午后,我从食堂返回办公室,经过古籍善本阅览室门口。因为疫情,国家图书馆里的人明显见少,长长的走廊显得有些沉寂。视线中,有一位老人坐在长凳上小憩。

  “郑先生,您好!”

  “啊,您是?”老人匆忙站了起来。

  “我是这里的员工,读书时拜读过您的《文献家通考》,记得您还去我们办公室借过书呢!前两年经常在园区看到您,好像好久没来了?”

  “是呀,前段时间我这腿摔伤了,走路困难,来得少了,好在家离国图古籍馆北海分馆近,一般的查资料可以在那边解决。”

  “您老贵庚?这几年手里还有查资料的任务呀?”

  “有呀,多!一个是毛晋、毛扆父子的年谱,已经完工了;一个是《文献家通考》的清代部分,1999年不是出版了嘛,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影响,近年来我又修订了一下,已经交给中华书局,要出版了;另外一个是《文献家通考》的元、明部分,我正在做,这两个朝代的文献家不亚于清以来的,出版社帮忙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不行了,越来越吃力,体力和脑力都消耗殆尽了,今年79岁喽!”

  他举起套在脖子上的眼镜,意味深长地看着我说:“我写书不图名,不图利,甚至出版社不给稿费都没关系,只图做一点实事!”老人想多说,又有点焦虑道:“来一次不容易,提出来好几种书,我还没看完呢!”我赶紧扶他起来,目送他蹒跚着走向阅览室。

  他叫郑伟章,是国图的老读者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担任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厅秘书,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文献学的研究,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二

  “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展出,年轻人看展,都是边看边用手机拍照,只有一位老人,捧着本子,对着展板拼命抄写。讲解员体恤长者,将值班的椅子让了出来。出于保护展品的目的,展厅的光线被调得很暗,冷气也开得足,老人戴着帽子,穿着厚厚的毛衣,伸长了脖子,即使坐着,写得也很吃力。因为包裹得严实,我误以为是位大爷,走近一看,原来是位阿姨。

  “阿姨,抄下来是要回去细细看吗?”我小声问。“是呀,我觉得展览特别好,长知识!”

  “我可以看看您的笔记么?”我好奇。

  阿姨羞赧地将本子递给我,我发现,几乎近期我们举办的每个展览都在她的本子里,甚至连走廊上的国图历史年表也被抄了下来。一股暖流漾满我全身,作为策展人员,最大的慰藉莫过于举办的展览有益于观众。

  老人将我拉到一册供观众随意翻阅的《永乐大典》高清复制件前,啧啧称赞起来:“闺女,这书好呀,你看这几页,好多豆瓣酱的做法,这都是祖宗们传下来的秘方,你们应该多报道,现在正是做豆瓣酱的好时节!”我顺着她的手望去,可不,“咸豆豉”“肉豆豉”“外国豉”“胡豉”,应有尽有。烟火气在我脑海间升腾,幼时看母亲做豆瓣酱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永乐大典》是国宝级的典籍,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然而距今毕竟已有600年历史,现代人接受起来颇多隔膜,这位老人能从里面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说明她在某种程度上读懂了它,这正是我们展示典籍的目的:让各行各业的、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从书中找到和自己的关联点,产生兴趣,从而亲近书籍,充分利用这些典籍。

  “阿姨,您以前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嘿,我就是普通工人,一个爱逛图书馆的退休工人!”

  我离开时,她还在展厅抄写,我记得她的年龄是70多岁。

  三

  一天,我路过单位讲座场所文会堂楼上的配音间,里面传出北京大学邓小南老师的声音,原来她被国图邀请来讲宋朝历史。

  配音间虽然很小,五六平方米,是个暗间,但从这里可以俯瞰现场,并在电脑上同步收看讲座直播。我留意到,里面除了工作人员,还有一位六十来岁的老者和一位小伙子。老者坐着一把靠椅,衣着朴素,目不转睛盯着电脑屏幕,边听边记笔记。看到邓老师展示东北地区的辽国故地地形图,他还扭头跟我们说那里曾是他工作的地方。小伙子坐在一把高脚凳上,也听得津津有味。

  中途,趁出来接水的机会,我问小伙子:“您是读者吧,怎么也到配音间里来听讲座了,是不是楼下没座位了!”

  “是呀,楼下太拥挤,这里清净,出入也方便,我们老头儿喜欢来这儿听!”

  “您家老人退休了吧,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对,老人家是公务员,退休后闲下来了,特喜欢来国图听讲座,我也跟着学了不少东西。”那次讲座是系列讲,此后将近一个月时间,每到周五下午,我都会在逼仄的配音间看到他们。

  四

  一个书法展要撤展,有一对老年夫妇相互搀扶着,非要闯进展厅。男的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女的眯着眼睛,视力很弱的样子。原来他们是书法爱好者,听说国图有个书法展,大冬天的,坐了很久的公交车来看,却忽略了展期,正赶上闭展,特别失落。

  “老人家,书法作品已经被撤下墙了。但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展览叫‘旷世宏编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正在展出,那里的书法也不错呢!”我说。

  “是吗?那太好了!《永乐大典》我听说过,但从没见过,这下可以一饱眼福了!”俩人像孩子般手舞足蹈起来。

  我小心翼翼扶他们过去。老头儿告诉我,他以前是中学化学老师,夫妻俩都八十多岁了。把他们安置妥当,我临走时回望了一眼,他俩穿着圆鼓鼓棉衣的身影立在《永乐大典》亮亮的液晶屏前欣赏电子书页,像一幅光影交织的画,定格成展厅里最美的风景。

  “他们大概是这个展览上年纪最大的观众了。”我自言自语道。

  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老人,国图里还有很多。如果留意,就会发现,早上还未开门,他们就倚在阅览室门口,迫不及待想取书来读。听讲座时,前排总坐满银发老者,边听边相互小声叮嘱着下次讲座的时间。许多老人常年“驻守”在国图,度过他们的夕阳时光。

  对于庞大的老年群体,作为重要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国民终身教育殿堂的国家图书馆,其海量的藏书,恬静优雅的环境,周到细致的服务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莫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日益成为白发读者的精神家园,帮助他们重新点燃生命热情,迸发晚霞红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