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初期,英国记者贝特兰应毛泽东邀请访问延安,期间,两人多次交谈,二人交谈记录的整理打字稿,是呈现毛泽东与贝特兰谈话内容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1937年10月的一个夜晚,在延安窑洞昏暗的烛光下,三个人正在认真交谈,其中,一位是毛泽东,一位是翻译吴亮平,另一位就是应毛泽东邀请历尽千辛万苦来延安采访的英国记者贝特兰。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贝特兰从东京赶到中国了解对日作战情况。1937年8月底,贝特兰与斯诺等人由北平绕道山东到了西安。在西安逗留期间,贝特兰接到了延安发来的邀请电报,有幸成为第一位访问延安的英联邦记者,随之开启了他近5个月的延安及华北前线之行。
1937年10月初,贝特兰到达延安。第二天,正赶上红军大学举行毕业礼暨新生开学礼,贝特兰应邀参加了集会,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深入浅出的演讲风格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毛泽东邀请下,贝特兰后来多次到其住处进行采访,向毛泽东提问。令贝特兰深感欣慰的是,他所关心的问题在与毛泽东的交流中都得到了答案。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的政治军事总体形势,指出对日战争必须加强统一战线,实行革命政策,如此方能进行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并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在军事上所运用的战略战术。
在采访中,毛泽东对一些抗战具体策略问题也进行了阐释。如,关于瓦解日军问题,毛泽东强调,优待俘虏,是瓦解日军最好的武器。“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办法虽然目前收效尚未显著,但在将来必定会有成效的。”
贝特兰敏锐地提问:“宽待俘虏的政策,在日本军队的纪律下未必有效吧?例如释放回去后日方就把他们杀了,日军全部并不知道你们政策的意义。”毛泽东信心满满地回答:“这是不可能的。他们越杀得多,就越引起日军士兵同情于华军。这种事瞒不了士兵群众的眼睛。我们的这种政策是坚持的,例如日军现已公开声言要对八路军施放毒气,即使他们这样做,我们宽待俘虏的政策仍然不变。我们仍然把被俘的日本士兵和某些被迫作战的下级干部给以宽大待遇,不加侮辱,不施责骂,向他们说明两国人民利益的一致,释放他们回去。有些不愿回去的,可在八路军服务。将来抗日战场上如果出现‘国际纵队’,他们即可加入这个军队,手执武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如毛泽东所料,到抗战结束时,中共抗日武装抓获的日俘已达6213人,许多人经教育感化,参加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到1944年,华北、华中反战盟员已达532人。被俘日军经过教育感化,与八路军并肩作战,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他们被人们亲切地称作“日本八路”。
这些整理打字稿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毛泽东与贝特兰谈话的内容。谈话内容后来题名《毛泽东与英国记者贝特兰之谈话》发表于延安《解放》第1卷23期,贝特兰所记的谈话摘要英文版则发表于上海英文《大美晚报》。
贝特兰对毛泽东等党和军队领导人的采访及其对陕甘宁边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报道,使得国外人士对中共有了清晰的了解。通过他对华北战区的整体情况和国共两党在抗日时期取得一些战役胜利的报道,人们不仅对国内的抗战详情有了了解,而且还坚定了战胜日本的信心,有力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作者系空军指挥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