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8月04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斯诺为中国抗战喝彩

王东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04日   第 12 版)

  斯诺在延安

  《为亚洲而战》

  这是著名的国际友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书《为亚洲而战》,收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们对斯诺写的《西行漫记》耳熟能详,对《为亚洲而战》可能就知之不多了。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事开始以后,我走到一处地方,哪怕是最料不到的地方,总有那肋下夹着一本《西行漫记》的青年,问我怎样去进延安的学校”。这段文字就出自《为亚洲而战》,这是一部反映中国抗战的力作。

  1936年,斯诺前往陕北苏区采访后,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其实,在此之前,他对中国抗战也倾注了不少心血。1932年,“一·二八”抗战爆发,斯诺冒着炮火,在上海街头抢救难民。他更多的则是用笔作武器,赶写新闻报道,对十九路军的奋起抵抗和上海人民的抗战给予热情的歌颂。斯诺利用其美国记者的特殊身份,冒着生命危险穿行中日两军战场作采访。一次,斯诺在江湾跑马场附近的一座坟后躺了将近1小时,以躲避头顶飞过的枪弹。当他爬着逃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帽子上被狙击手打出了一个枪眼,险些丧命。他在报道中写道:“当我看到一个我认识的本来很娇气的、喜欢唱歌的中国女孩子在中国防线后面抬担架的时候,我的结论是,中国终于被某种东西震醒了。”

  1935年北平学生“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北平、天津等地又相继举行示威游行,当宪兵企图镇压学生队伍时,斯诺夫妇和爱国学生手挽着手,行进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斯诺爬上一个城楼,用电影摄影机摄下了学生运动的珍贵镜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暴行,斯诺绝不做一个“中立者”,而是坚定地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日军占领北平后,他以自己的特殊身份,掩护一些上了侵略者黑名单的大学教授和爱国学生逃出虎口。他允许游击队在自己家中设立秘密电台,还帮助在北平西山平民疗养院里养病的邓颖超脱险,并亲自护送她到天津。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斯诺立即赶到上海,冒着枪林弹雨,出入战区采访。他一次又一次为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所感动,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狂轰滥炸和屠杀无辜的暴行而愤慨。他报道说,中国士兵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平静的勇气,看起来是动人的,几乎令人不能相信的”。

  《为亚洲而战》是斯诺对中国抗日战争报道的合集,1941年由美国兰多姆出版公司出版。该书热情地讴歌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壮烈史诗,记载了鲜为人知的新四军的业绩,大量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的政绩,传播了毛泽东的抗战理论、策略、战略战术等。斯诺对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

  该书还介绍了工业合作社运动的缘起和发展,斯诺正是这一运动的筹划和发起人之一。1938年,“工合”的最初组织在上海形成,宗旨是在抗战时期组织难民自救,动员失业劳动者组织起来,生产军需民用产品,为中国赢得抗战的胜利作贡献。1939年初夏,“工合”在中国大后方得到迅猛发展。9月,斯诺抵达延安,当面向毛泽东介绍“工合”的情况,毛泽东对此表示支持。不久,陕甘宁边区召开了生产合作社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将边区生产者合作社纳入“工合”的宪章。

  1972年2月,深爱中国的斯诺在日内瓦病逝。按照其遗嘱,斯诺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他在遗嘱中写道:“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斯诺虽然离去,但他写下的《西行漫记》《为亚洲而战》等作品,已在中外新闻史上成为永恒。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