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银河边缘我们坐下观看

□ 宝 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0月12日   第 07 版)

  对科幻迷来说,“银河边缘”是一个总能引起无限遐想的奇妙意象。

  现实中的银河边缘并没有那么神秘。我们的地球和太阳系,某种意义上也位于“银河边缘”,虽然没有边缘到最外围,但也远离光芒万丈的银核星团和主要旋臂。

  当我们仰望夜空的璀璨星河,不免会惆怅地想到,自己的所在不过是星辰寥落的宇宙边角。

  或许有鉴于此,2013年,美国科幻名宿迈克·雷斯尼克创办了网络杂志《银河边缘》。5年后,《银河边缘》被引进中国。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一本当代西方科幻杂志在中国落地生根。

  《银河边缘》不是一本一般的幻想杂志。雷斯尼克的编选方式别具特色,一方面是大师的经典重温,另一方面是新人新作。

  这对中文版读者来说更具意义,既能补上数十年间错失的杰作,又能实时欣赏英美幻想界最新的潮流。中文版还增添了“中国新势力”一栏,刊登当代中国作家的原创作品。

  带着上述种种发散的思绪,我一口气读完了中文版《银河边缘》第一辑《奇境》。

  第一篇主打之作,是已故的美国科幻名宿杰克·威廉森的《束手》,讲述了一个机器人失控乃至圈禁人类的故事。

  这部作品发表于1947年,还是科幻的古典时代,却预言了大半个世纪后人们所恐惧的“技术奇点”。机器人并非单纯的邪恶反派,而是严格遵照人类的意愿“保护”人类,最终却导致了恐怖的后果,至今读来深感悚惧,不失现实的警醒意义。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的《世界末日之旅》是另一篇名家名作,1973年就获得了双奖提名——人们前往世界末日进行时间旅行,却发现每个人所到的“末日”完全不同,读者发现真正的世界末日在现实中早已到来,只是人们习焉不察……

  长篇连载栏目中,雷斯尼克选择了丹尼尔·F·伽卢耶的《黑暗宇宙》,描写未来的后末日时代,失去了视觉的人类在没有光明的地下洞穴中匪夷所思的生活及寻找光明的故事。

  这也是我在全杂志中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出版于1961年,当时以一票之差失手雨果奖,今天知道的人已经不太多了。今日读来,仍给人以新奇的冲击。

  相比之下,几篇近年的新作,比如《奇境》和《薛定谔的猫窝》,讲述进入一个奇妙世界发生的故事,虽然笔法细腻,讲得饶有趣味,但在我看来,不免局促匠气,逊色于早年大刀阔斧的凿空开辟。

  不过在这一期中,以情感描写见长的刘宇昆反而带来的篇幅虽短却极为烧脑的《果与因》,堪称构思奇巧。

  来自中国的作家带来了三篇风格主题各异的中短篇故事。付强一向痴迷于科幻推理,他的《暗夜亡灵》是一部发生在宇宙空间中的本格推理,甚至还在推理小说中给读者下挑战书,解答也匪夷所思,令人拍案;梁清散的《济南的风筝》通过对清末一起爆炸案的虚构“考证”,勾勒出晚清许多人事悬案以及背后一项被埋没的神奇发明,读来恍惚间仿佛真有其事;李盆的《零故事》则通过一系列幻想的高概念,将读者带入散文诗般的意境……可以看出中文版的编选者对于多元性的追求,而这种内在的丰富多元,也意味着中国科幻已经孕育了更多可能。

改革开放的“简史”与意涵(刻纸留痕四十年(一))
民国传记热请降降温(读者之声)
国图展出“镇馆之宝”之《永乐大典》
银河边缘我们坐下观看
美学中的漫步与思考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