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民国传记热请降降温(读者之声)

□ 孙建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0月12日   第 07 版)

  一段时间以来,“民国范儿”颇受推崇,一度呈现了民国学术热、民国教材热、名人传记热。

  放眼出版业,围绕民国名人的传记一出再出,不胜枚举,套用伟人的那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句,真是“才读张恨水,又闻张爱玲”。

  据我的观察,像张爱玲、徐志摩、张恨水、陆小曼、郁达夫、周作人等有故事的民国名人,大都有不下十几到几十种传记版本。

  写这些传记的作家,有的身居京城,有的生活在基层,有的是大作家,也有的名不见经传。大批作家不顾民国名人被写烂的事实,依然不遗余力地推出民国名人的传记,足见民国名人的魅力。

  民国名人传记不是不可以写,但目前出现的井喷式的传记热,实在弊端多多。

  一窝蜂去写民国名人传记,就题材而言,选题并没有开疆拓土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写这种传记,资料的获得是比较轻松的,到图书馆找来十几本同一名人传记,进行所谓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经过几个回合的挪腾辗转,一本新的传记出笼了。

  从文本上说,大多数没有多少新的文学史料,不过是拾人牙慧,充其量是故事的讲述方式和文字技巧发生了些许变化,故事情节、掌故依然是从旧的史料扒来的,并没有超越前人或超越得不多。

  民国去今不远,人们津津乐道于“民国范儿”,希望多了解民国名人的内心世界,这可以理解,但凡事要有度。

  更何况,关于民国的书写,很多只是皮毛,甚至是梳妆打扮后的历史。真正的历史本质和真相并没有抓住。

  出版机构应对那些一出再出的民国名人传记选题加以甄别,对确有创新的可适当出版,并无多少新意的传记则要谨慎,绝不迎合作家的低层次创作。

  当浪漫的怀旧文化四处弥漫时,民国名人传记热度应该降降温了!

改革开放的“简史”与意涵(刻纸留痕四十年(一))
民国传记热请降降温(读者之声)
国图展出“镇馆之宝”之《永乐大典》
银河边缘我们坐下观看
美学中的漫步与思考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