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6月04日 星期一

汇入江河汇入海(光影璀璨40年(下))

□孙佳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04日   第 07 版)

  《湄公河行动》这类爱国主义题材电影深受“小镇青年”欢迎

  新的消费群体生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在全国自上而下建立了与省、市、县各级行政单位平行的电影发行网络,并几乎覆盖到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这也是为什么到了1979年,居然可以创造出293亿人次的中国电影观影人次最高纪录。

  在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之前的历史发展周期,电影还差不多是全民都可以共享的文化娱乐方式,在剧场、在露天观看电影是一种高度普及的群众文化活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电影的观影人次急速下降。1991年,中国电影的总观影人次下降到144亿,而到了1992年观影人次又下滑至105亿,呈现出断崖式下跌的趋势,原有的省、市、县的垂直式的生产、发行、放映模式开始分崩离析,到了世纪之交几近难以为继。这也构成了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史前史。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电影的内部正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迁,并演进到新一轮“新变”周期。2010年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票房突破百亿门槛之后的摧城拔寨过程中,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市的,40岁以下的,未经受过高等教育,收入不高,也并没有稳定工作的海量“小镇青年”群体,由于商业地产不断向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市下沉,开始走进电影院,成为中国电影的新观众。伴随着新一代“小镇青年”电影观众持续登上历史舞台,在今天,观众、明星甚至电影的本体概念,都在被他们的文化娱乐消费诉求所改写。

  电影内部结构性新变

  新世纪以来,艺术电影和中国式古装特效大片显然太不适合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市的“小镇青年”。对外部世界还充满兴趣的“小镇青年”,但凡存在一丝选择和空间,都不可能对在世纪之交诞生、专注于表达一线城市文化经验的冯氏喜剧贺岁片产生真正的兴趣。

  对于改革开放走到第40个年头的中国电影而言,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情境:“小镇青年”既不是相对精英的迷影文化主体,也不是适用于好莱坞电影框架的新兴中产阶级。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好莱坞特效大片,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浮出历史地表的“小镇青年”,也并不具有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产业化大幕开启之际,所曾预想的“狼来了”式的摧枯拉朽的杀伤力。所以毋宁说,好莱坞也未曾处理过如此复杂的文化情境。

  因此,以电影为代表的我国文化产业,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好莱坞的初级阶段,充分重视中国电影内部结构的这种新的历史生成,及其在当下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对于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历史节点上的中国电影,具有面向未来的重大历史意义。

  爱国题材受欢迎

  “小镇青年”正逐渐被纳入到我国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格局中,成为新的电影观众,并扮演着前所未有的增量角色。但“小镇青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特征,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文化娱乐消费诉求到底是什么,是否自动就会成为中国电影乃至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量?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而言,有着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是我们讨论当前国产电影内在危机和挑战的最直接抓手。

  相关数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在我国7.67亿的城镇人口中,影院观众有3.3亿,占城镇人口的43%;在这其中18岁至39岁的青年群体是我国影院观众的中坚力量,占比高达71%;包括兼职、自由职业、在校学生、无业、退休在内的事实性无正式工作人群占比则高达67%。而在城镇人口中另外的41%的非影院观众,则通过其他渠道,在过去3个月人均看了12部影片。

  “小镇青年”的这一数据特征,也得到了来自互联网领域的数据统计的旁证。截至2018年1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其中40岁以下的网民占据了73%,本科学历以下的网民高达88.8%,包括兼职、自由职业、在校学生、无业、退休在内的事实性无正式工作的网民多至58.8%,单是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网民就有56.5%,8000元以下的更是达到了91.5%,农村网民已增至27%;而且,迄今为止,依然有1.18亿网民在通过网吧上网,也就是每6个网民中就有1人还在走进网吧。

  不难看出,这两组来自两个不同领域的数据统计,有着相当程度的重合。和过去的迷影文化的影迷亦或新兴中产阶级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娱乐消费者相比,“小镇青年”已经实质性地改变了过去电影观众的外延,并开始一步步渗透,甚至正在改变过去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天经地义的电影的内涵。

  这就既充分解释了近些年来由全新的文化娱乐消费诉求所引发的一系列惊人文化现象及其一系列连锁反应,也深刻地说明了当代中国电影是依托和生长在怎样的现实土壤——超过所有既往的预期,真正将海量的“小镇青年”,转化为中国电影实实在在的票房增量的最大文化公约数,并不是好莱坞大片,而是以爱国主义为基调的影片。这也是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红海行动》,在这一波中国电影新变周期的“主旋律”,不断具象化为各种商业类型的真切历史情境。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风云变幻,随着综合国力的稳步增长,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必须找到和我国与日俱增的政治、经济影响力相适应的自身特色和定位。数以亿计的“小镇青年”,这些中国电影的新观众,正在构成中国电影“内部”的新坐标。

汇入江河汇入海(光影璀璨40年(下))
加强网络电影监管正当时(墙内看花)
展现爱的多重维度
大运河聚起一台大戏
聚焦当代女性生活现状
国际文化贸易创新发展论坛举办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