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陈薇远赴德国,后进入斯图加特大学担任讲师,并创办斯图加特汉语学校。她还兼任斯图加特中华文化协会会长、全德中文学校联合总会副会长等职,是德国巴符州侨领。是什么成就了陈薇的“跨国教育梦”?对此,陈薇的回答是“爱与坚持”。
远赴德国 梦想起航
陈薇和丈夫董明是重庆建筑学院77级的同学。大学毕业后,陈薇成为后勤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官。董明则进入重庆大学任教,之后赴德国攻读博士并留德从事汽车研发工作。为了和丈夫团聚,1990年,陈薇远赴重洋。一年后,他们4岁的儿子也到了德国。
初到异国他乡的陈薇发现,语言不通是一个大问题,必须首先学习德语。为此,工作一段时间后,陈薇又3次回到学校“充电”,每次差不多学习半年。凭着一股拼劲,陈薇闯过了语言关,最后如愿登上讲台,应聘为斯图加特大学的中文讲师。
斯图加特是德国四大工业城市之一,当年这里的华人不多。由于找不到让孩子系统学习中文的地方,陈薇决定自己教儿子中文,但几年后问题凸显:孩子在家学中文缺乏语言环境和学习动力,还缺乏与外界的接触。“无论走到哪里,汉语都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正是由于这一最纯粹的信念,陈薇萌生了创办中文班的想法。1997年10月,陈薇在斯图加特大学借了一间教室,开办了一个中文班,这便是斯图加特汉语学校的前身。开班第一年,招收了13个学生,其中包括陈薇的儿子。
坚持办学 永不言弃
在异国筹办一所中文学校,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陈薇决定一开始就从规范化入手。汉语班只周六开课,陈薇聘请了一位老师负责授课,自己则专职管理,处理各种疑难问题。
最初中文班的13个孩子中,最小5岁,最大10岁。年龄悬殊大,老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班先后授课。一年后,以中文班为基础,斯图加特汉语学校发展为注册登记的公益学校。教学班也由一个发展为两个、三个。学校规模扩大了,但陈薇也面临最头疼的问题——斯图加特大学没有办法提供更多的教室。在与政府等多方协商后,当地一所学校愿意周末借出教室。同时,陈薇将全部心血倾注到汉语学校内部管理。多年来,每个周末上课,她都准时到场,亲力亲为处理各种办学事务。陈薇事业的背后,离不开丈夫的支持。每到周末,从事汽车研究工作的董明也会来到学校,默默地担任学校的“勤杂工”。
在陈薇的感召下,汉语学校逐渐红火起来,学生和老师人数翻了好几番。而且,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当地一批华人主动报名,成为学校的义工。如今,学校开设了分校,除汉语班外,还设有武术、中国绘画、舞蹈、美术、儿童合唱团、瑜伽等文化班。2011年学校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海外华文示范学校”称号,2015年陈薇被推选为全德中文学校联合总会副会长。
巴符侨领 心系故乡
2016年11月28日晚,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举办“名誉领保联络员”续聘仪式,总领事向25名受聘人员颁发了聘书。陈薇便是受聘人员之一。借助中文学校平台,陈薇与许多学生家长建立了联系。快人快语、办事风风火火、热心公益的陈薇还成为斯图加特所在的巴符州侨领之一,经常参与主办各类中德文化交流活动和商贸接洽。
陈薇说,离家越久,思乡之情就越浓。“我们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并认同自己的文化,而汉语则是我们文化的根。”她说,一个人如果不学好自己的母语,那么他不管在外面有多大的成就,都像一棵无根的草,虚无缥缈存在于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