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唤醒历史记忆 汲取前进力量

公祭日网友寄哀思

本报记者 叶晓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16日   第 09 版)

  河北省香河县第二中学的学生们手折代表哀思的白色千纸鹤来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致哀。
  新华社记者王 晓摄

  12月13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李 响摄

  在南京冬季的冷雨之中,中国又迎来了12月13日,这是第3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祭奠,在过去的一周里,在网上成为一个热点,悼念之情在指尖流淌,人们或在社交媒体上发送相关纪念图片,或是点起纪念的虚拟烛光,用自己的方式来寄托哀思。

  “我是刘业文,我在上海,铭记历史,勇担振兴重任!”“我是杨青,我在河北,牢记历史、面向未来”……各地的网友纷纷留下了对历史的悼念与对未来的誓言。

  

  纪念活动遍布网络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公祭日到来之际,国家公祭网首页的这庄重的8个字,令无数参与网上公祭者心里沉甸甸的。

  “对于日本侵略中国,我感到非常愤恨。我们一定要铭记过去悲痛的历史,才能珍惜当下的和平。”在国家公祭网推出的“不忘历史致敬老兵”系列视频中,抗战老兵杨伯琪的这番话,被网友们反复倾听。

  当点击国家公祭网的在线公祭栏目时,网友们会发现,在这里公祭可以点烛、献花、敲钟、留言,而参加的人数自从2014年网站上线来已逾1574万人次。

  事实上,国家公祭日前夕,除了国家公祭网,新华网、中江网、荔枝网、南报网、龙虎网、大苏网、国家公祭客户端、新华炫闻客户端、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荔枝新闻”客户端等多家网络媒体平台,纷纷以“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为主题,联合发起“十一网联动在线公祭”活动,为网民提供了更多参与在线公祭的窗口。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关负责人呼吁:“让我们一起点一盏烛光祭奠遇难同胞,献一束鲜花默哀追思,敲一记钟声警示醒世,留一段寄语为和平祈愿。”

  除了网上公祭,众多官方微博、微信还同步上线了各种悼念活动,以图文形式再现南京大屠杀血泪历史,以线上点蜡烛悼念与留言方式呼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痛苦不应埋葬,振兴理应当担。

  共青团河北省委官方微博在13日早7时上线的纪念活动,上线仅10分钟,阅读量与参与人数双双火速破千。8小时后,该微博阅读量达4万,微信阅读量近万,2万余名网友参与了线上点蜡烛留言活动。

  另外,13日,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2卷(4500万字)为基础内容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数据库上线。该数据库较完整地保存了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图、文、声、像等档案资料,包括完备、详尽的历史档案和原始文本,铁证了南京大屠杀真相,有力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谎言。

  纪念文章广受关注

  13日,《“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个网友的回答亮了》一文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出,该文从回答网友关于“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的提问出发,介绍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华裔美国人张纯如的事迹,并在文末指出:“要说和我有什么关系?关系就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现在站的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大屠杀,迄今为止,只过去了短短的79年。”这篇文章很快达到了10万+的阅读量,点赞数超过4万条,评论数超过5000条。

  一位来自吉林的网友说:“历史怎么会和自己无关?你所处的今天都是昨天的延续!”

  来自宁夏的网友“宁愤青不粪厮”说:“勿忘国耻,更需要自强不息。我们国家强大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平。将来,我们即使再强大也不去欺负弱者,但是,也绝不允许任何强盗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有丝毫的侵犯!”

  而另一条刊发于人民日报微信公号的文章——《安倍先生!比起珍珠港,你最该去的是南京!》同样突破了10万+的阅读量,文中指出:世人都应该清楚,今天的和平,离不开对反法西斯战争道义和历史的担当。如果偏离了这一根本出发点,难保不会再出现所谓“战略战术”上的惨剧。这篇文章后面,有1200条以上的网友评论和留言。

  13日,公号“南航徐川”发表文章《公祭日里谈和平》,在一开头就写道:“这一天注定要被哀伤弥漫,因为彼时邪恶的日本军国主义恐怖分子在南京展开了疯狂野蛮的杀戮;这一天注定要被悲怒濡染,因为彼时30万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这一天注定要被祭奠萦绕,因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深知苦难深重,殷鉴不远……”

  一位署名“老兵公益张”的网友读后留下一首《国家公祭日感怀》:“滚滚长江入海流,千秋岂忘家国羞。河山破碎金瓯裂,华夏倭侵血泪惆。 扬子健儿征战勇,太行战将壮歌留。吴钩一雪江宁耻,烈士何当志未酬。”

  纪念跨越国界

  一些来自海外的消息同样引人注目。

  11日,美国旧金山多个民间团体举行“南京祭”活动,公祭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300多人出席,参与者默哀、看纪录短片、合唱《松花江上》、探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关联问题;

  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二读通过议案,意在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物理学家郑洪以大屠杀幸存者的真实经历为题材,历经10年创作的《南京不哭》问世;

  首次在法国举办的《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开展后,吸引了大批外国观众参观,引起了欧洲人士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了解和理解。

  同样是在本周,还有一些海外华人加入到史料捐赠队伍中来。祖籍南京的鲁照宁,上世纪80年代移居美国。2004年,他在美国购得两本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旧书,从此开始自费收购抗战文物史料。12月6日,他又将最新收集的20余件文物,捐赠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包括了报纸、照片、邮票、画册等,记录了日军侵华暴行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4年美国陆军部制作的“北京”和“天津”航空飞行双面丝绸地图、1952年发行的“抗日战争15周年纪念”邮票……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作为惨绝人寰的战争悲剧,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认为“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不容否认”,他们以史为鉴,对二战中发生的暴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13日晚间,与来自德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的友好人士一起参加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守灵仪式暨和平烛光祭时,原金陵大学附属医院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儿子罗伯特二世,胸配白花,在雨中肃立。“父亲过世后,我在他的书信中了解到南京大屠杀,非常震惊。如今,我的很多亲友也在记录和传播这段历史,真相应当让更多人知道。”他这样说。

公祭日网友寄哀思
七日热词
网友心声
境外热度
责编:李 贞 邮箱:yizhouwangsh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