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我们的先民在远古的农耕时代,就意识到太阳运动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影的测量得知,在冬至这一天,白天时间最短,然后每天逐步加长。显然,这一天是一年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古文字“夏”,是指最早利用天文知识农耕生产的人。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又称夏历,就是由夏代历法发展演变而来。古人称冬至之月为子月,作为历算一岁开始。在周、秦朝代,历算年和历法年合而为一,作为一年之中最重大的节日,冬至节是新一年的到来。
冬至日“雷在地中”,一年一度草木最初的萌动,在这一天就已经开始了,虽然这一活动还深深地隐藏在地面以下。人们也要效仿草木的生长规律,冬至这一天阳气最弱,需要静养以涵养阳气。《易经·复卦》说:“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这一天,所有的社会生产活动都停止了。
古文字“至”,是指回家。在冬至这一天,上至王公、下至黎民百姓,大家都要停止外面的社会生产活动,进家庙宗祠祭祀祈福。
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全国其余地方都有相应的饮食习俗来庆祝这一节日。这些饮食习俗,估计最初是祭祀活动的一部分。祭祀活动虽渐渐弱化甚至消失了,饮食习俗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中医认为,阳气始于冬至,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从这一天起,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适当进补有助于培养元气,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又是一年最冷时间段的开始,以9天为一个时间段,在第三、四个时间段达到寒冷的顶峰。
冬至一阳生。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即将到来之时,却是阳气开始生发之际;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即将到来之时,却是阴气开始凝结之际。古人把这种理论进一步提升,用来告诫世人:在最兴盛的时候不要过度乐观,要注意持盈保泰;在最衰落的时候不要过度气馁,要注意积蓄力量。
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代表,节日多由农耕生产而起。传统节日以历法为推算依据、以祭祀为主要内容,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对祖先的感恩、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并由此而衍生出了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民俗活动,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