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明亮的月光透过百折帘的缝隙渗入室内,在地板上洒下一片淡淡的乳白。侧望着如水柔顺的月光,我睡意全消,思绪似在静谧的夜空中悄无声色轻轻飘荡。
记得那年夏天,我们刚到加拿大,儿子也跟现在小孙子一样大。姐姐一家和妈妈在我们抵踄前不久,已南下移居美国。举目无亲,免不了有点怅然若失。没几天就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心中燃起思乡之情。因为小时候家人就前往香港、海外,难免有点疏离。反而和几位在中学时相伴多年、又先后回故乡城市工作的老同学,结成了兄弟般的情谊,更加思念。
我们在唐人街饼店买了一盒月饼,到市政厅广场过我们来加国的第一个中秋节。儿子问我,怎么来这里?我说,这里开阔,看得清天上的月亮。多伦多市政大厅很奇特,中间一个圆顶建筑,两座弧形高楼位于两侧。有人说,从天空俯览,像一只向上的眼睛。我躺在广场边的草地上,也像大厅一样,仰望星空。
圆圆的月亮在头顶挂着。我想象此时故乡的老同学,他们如何在阳台或屋前赏月。也许小桌上摆满月饼、花生酥和有特色的油炸小食,还有各式各样的应时水果,如香蕉、红柿和龙眼等等。一家大小有说有笑喝着工夫茶,吃着酥皮的潮式月饼……忽然自己一阵哑笑,时差关系,这里的夜晚,那里已是太阳高照的白天。我和故乡相隔如此遥远,和朋友们再不能同时共赏一个月亮。
回想那时年轻,独自一人,家就像放在背囊上,随身携带。而那几位老同学的家,似乎也成了我的家。工作闲暇,我可以随意往他们家跑。有时晚上聊得太晚,就留下睡觉。隔天大家一起吃早餐,花生米、豆腐伴白粥,有滋有味,吃完就踩单车上班。
他们的父母都待我很好,像自己儿子般。尤其是做妈妈的,见面问寒问暖,病了煎药煲汤。每到中秋,也和春节一样,都相约要我到家里团聚。直至我结了婚,她们很满足地感到由衷高兴。
我有一位坚强、刻苦耐劳的好母亲,由于父亲遇难早逝,为生活所迫,她带着两个年幼女儿——我的姐妹,离乡背井独力撑起这个家。我知道她虽然从小没在我身边,但她心里疼爱着我。而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我的周围却有着这样几位好妈妈,她们给了我母亲般的温暖,让我的生活充实,也充满阳光。她们慈爱、包容,心地极其善良。
最难忘离开故乡前那些日子,我逐一登门向各位老妈妈告别。这些老人用干瘪的手掌拉着我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一路小心,听说那里很冷,要多穿件棉衣。我想起唐诗中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老人们没有为我缝寒衣,但慈母般的关怀已再暖我心。
遗憾的是,当我相隔多年回到故乡的时候,有的老妈妈已离开人世,剩下的也垂垂老矣。一位年过九旬的老妈妈基本失忆,听老同学说,她已不记得许多人和事,但偶而还提到我。当我出现在她眼前的时候,她呆滞的眼光微微动了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动。无情的岁月啊!
另一位80多岁的老妈妈,虽然十分瘦小,却仍神情清爽。她满脸高兴地对我说:“下次你来,就见不到我了。多坐一会,多看看。”
如今,所有如母亲般可敬的老妈妈都已长眠在故乡的土地。正如我的思念和感情,也深深植根于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也许,我们的下一代,以至再下一代,由于生活在海外,没有我们的亲身体验,社会环境、文化截然不同,可能缺乏我们对故乡那份深厚感情,但我相信,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永远不会在他们身上消失。因为,中华文化是属于世界的……
夜深沉,月影移。地板上那片微弱的月光已不见。我索性起身下床,拉起百折窗帘,向上仰望。异国的月亮,已缓慢向天边移动;而故乡的明月,依然亮亮地印在我的心中。
本版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