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广东商人移居海外现象最早出现在北宋末年。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商人们自第一外贸大港广州乘船出发,前往东南亚和西亚各国,有些常年留居当地,娶妻生子,安家立业。但海外移民真正成气候,应自明朝中前期起,朱元璋及其继任者实施严厉“海禁”措施之余,允许广州作为“朝贡贸易”的唯一口岸。得享特殊政策的广东商人,纷纷前往东南亚诸国及日本等地进行贸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商业移民。
如1405年,南海县商人梁道明赴爪哇国(今属印尼)做生意并定居,久而久之,声望渐隆,“闽广军民弃乡里为商从之者至数千人,推道明为长”。1407年9月,郑和首次下西洋,归程经过爪哇以西的三佛齐国,发现那里多有来自广东及福建漳州、泉州者,他们的主要首领都是广东人。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取消“海禁”政策,实施“开海贸易”后,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150多年间,广州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出海贸易。与之同步的海外移民足迹,从素称“南洋”的东南亚,扩展到“西洋”,即美英等西方国家。
18世纪中叶,清廷忙于在西北、西南地区用兵,东南海防较前松弛,据时人记载,乾隆年间,有数万广东人抵达马来西亚各邦经商。到了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十年(1820至1830年),每年移居暹罗(今泰国)的广东、福建人多达6000到8000人。1840年到1850年间,增至每年15000人。1884年,暹罗的中国移民已有150万人,1891年时马来西亚的中国移民也超过了9万人,大多为广东、福建两省人,其中不少为商人。
另据1876年统计,移民到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的4万华人,几乎全是广东人,珠三角地区的四邑(台山、开平、恩平、新会)人占82%,香山(今中山和珠海)人占7.9%,他们之中也有部分为商人。4年之后,美国记录在案的中国移民达10万人,仍以广东籍人士居多。
因此,在19世纪末之前,这些中国商业移民常被所在国居民称为“闽粤人”或“中国贾人”或“华商”,后来才与华工们一起统称为“华侨”或“华人”。
(据《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