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华商近日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塞中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塞尔维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中资在塞尔维亚的投资机会巨大。目前有1200多家中小型中国企业,约5000名华商在塞尔维亚从事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等领域的商贸活动。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中塞双边贸易额为5.5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中国出口4.2亿美元,进口1.3亿美元。中国目前已成为塞尔维亚第4大进口来源地。
走出战火又陷低迷
郭晓是塞尔维亚华人商业联合会会长。他的父亲和两个弟弟于1996年就来到塞尔维亚创业。1999年之前,每次与父亲通话,郭晓都会听到父亲如此说:“国外的百货公司,一节柜台只要摆一两个样品,东西都能卖光。”每每挂掉电话,郭晓脑海中都会呈现出一个“货品奇缺又极容易赚钱的天堂”塞尔维亚。
1999年5月,郭晓决定来到塞尔维亚闯一闯。回忆当年从飞机上看到的塞尔维亚,郭晓用“非常荒凉”形容历经战火洗礼的塞尔维亚,“感觉自己像是走错了地方。”到达目的地——贝尔格莱德唐人街的70号商城时,商城里360多家中国商户、2000多名华裔,琳琅满目的中国服装百货,约一两万人光顾的热闹景象,令郭晓一下惊呆了。而郭晓的家人就在这座商城里有3个十多平方米的小铺面,每年大致有上百万元(人民币,下同)的收入,郭晓从此加入到华商的队伍中。
在塞尔维亚经商17年,郭晓摆过地摊,开过小商店,也开过有4000多个货柜的商城,高端中餐酒店也经营得相当有规模,这些让他觉得充实、快乐。但17年间华商人数流失,让他有了一些失落,“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2008年1万余名的华商人数走的只剩5000余名了,现在还有大批大批的华商陆续离开”。
传统华商需要转型
塞尔维亚华侨华人商业总会会长金东荣,于1993年从浙江青田来到塞尔维亚创业。他指出,目前,塞尔维亚和中国的贸易往来还处于初级阶段。受欧债危机影响,塞尔维亚人购买力萎缩,在塞尔维亚的中国企业遭遇经营困难,剩下的5000余名华商中约50%从事百货批发。华商继续从事贸易活动将不具优势,“眼下,华商亟需向企业转型。”
郭晓直言,他所经营的商城一年期有4000多个货柜,现在只剩下300多个。10年前,来塞尔维亚探亲嗅到商机的陈镁在塞尔维亚成立了两个外贸进出口公司。近10年,其经营的卡麦箱包已成为当地比较有名的品牌,但近年来还需要靠同时经营百货零售商店来实现资金周转。身为塞尔维亚华侨华人妇女联合会会长的陈镁也意识到华商需转型。
金东荣认为,在当地建立工厂或引进中国的国有企业到塞尔维亚合资办工厂是1200多家在塞尔维亚的中国民企转型的方向。在金东荣看来,转型不仅有利于华商民企就地取材,减少成本;另一方面,华商民企可通过雇佣当地劳动力,为塞尔维亚人民创造就业机会。
中资投资机会巨大
自中塞两国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向来友好。2009年,塞尔维亚成为第一个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中东欧国家。2014年,塞尔维亚和中国签订13项协议,涉及金融、基础设施、电信和运输等领域。郭晓指出,目前,塞尔维亚有502家企业向私有化转型,涉及能源、农业、电子商业等领域,其中农业占50%,但塞尔维亚在这些领域缺少技术和资金,没法大批量生产。“当地非常希望资金雄厚的中国企业到塞尔维亚来投资。”
对于来塞尔维亚投资的优势,郭晓认为,塞尔维亚不仅具有优质且廉价的劳动力,塞尔维亚还与欧盟国家签订免税政策,成为中部欧洲自由区签署国,与欧洲有过渡性协议,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实现自由贸易,市场人口辐射8亿。部分产品出口美国免关税,更有利于产自塞尔维亚的产品遍及欧洲乃至世界。
陈镁则表示,塞尔维亚为吸引外商投资陆续推出系列对外投资的优惠政策和法规,“外资可投资塞尔维亚的任何工业,资金、资产、利润、股份均可自由转移;可在对等的条件下购买房地产,外资租用建筑用地期限最长可达99年;在进口再生产型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方面,外资享有减免关税政策。”
金东荣还指出,2014年,两国领导人互访催化了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塞尔维亚政府非常欢迎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来塞尔维亚投资项目。塞尔维亚工商协会主席顾问韦利科·约万诺维奇日也曾表示,塞尔维亚在中国与中东欧、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双方合作潜力很大。塞尔维亚希望吸引中国投资,加深双方合作,尤其是在投资、能源、基建、贸易、旅游以及科技等领域的合作。“相信随着习主席的到访,中塞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将进一步发展。”郭晓说。
(摘自《欧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