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自1985年,我国首个普法五年规划面世以来,普法教育已进入第七个五年规划。从“一五”到“七五”,30年来,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质不断提高。
不变:突出学习宪法
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即“一五”普法规划。在规划所列出的普及要点中,宪法排在第一位。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不难发现,历次五年规划中,宣传学习宪法始终是我国普法工作的重头戏。如“二五”规划的整体思路,是以宣传宪法为核心、普及专业法为重点;“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继续深入学习宪法”的主张。刚刚结束的“六五”规划与最新公布的“七五”规划,也都强调“突出学习宣传宪法”。
在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方面,历次普法教育,均关照“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但在强调普及的同时,普法教育也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从“二五”规划开始,领导干部、司法执法人员等就被列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如“四五”规划特别强调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七五”规划则再次指出,普法工作“重点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
提升:从普及到提高
历次五年规划工作重点的变化,体现着从普及到提高的变革。
“一五”规划出台之际,我国正经历着社会经济的“大转型”,而整个社会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观念不强。“一五”规划,利于在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991年,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之际,社会经济领域的变革亟须从业者提升法律知识水平。“二五”规划因此重点强调对税务、保密等专业法律的学习。
1996年,“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
2001年,“四五”规划适时提出了将普法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主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对普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五”规划首次提出:“要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近日出台的“七五”规划,则期望“依法治理进一步深化,全民法治观念和全体党员党章党规意识明显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等。
这说明,从“一五”至今,普法工作的重点已逐渐从单纯的“扫盲”,变成了深入理解,形成氛围。
创新:用新媒体普法
回顾三十年“普法”之路,其中的“变”与“不变”,都见证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璋表示,我们国家的普法工作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现在,“依法治国”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他认为,“普法教育在法治化进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得到了提升。现在,基层群众产生纠纷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采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党和政府也总是把加强法治建设作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如今,普法工作再次起航。“七五”规划主要任务有七项,分别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和“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这两点要求与当下全党进行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呼应。其中,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要求突出宣传党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尊崇党章;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等,要求广大党员遵纪守法。
“七五”规划对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也引人注目。此次规划关注新媒体的重要性,要求开展新媒体普法益民服务,组织新闻网络开展普法宣传,更好地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客户端开展普法活动,等等。
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七五”普法规划必将为“十三五”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