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冬天,我到达法国巴黎几个月了。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除了看报纸、杂志和书,没有其他途径阅读。那时的法国几乎看不到中文读物,除非去特别的中文书店。但是,对于穷学生来说,买本书也算是很大的奢侈了。我自己从北京带来的几本书,早就读完了。很久没什么新的中文书可读,有时还不得不再翻翻那些旧书,以帮助睡眠,或者缓解思乡之愁。有一天去中国驻法大使馆文化处,看到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份《人民日报海外版》,我欣喜若狂,爱不释手。朋友说:“你带回家去看吧!我再给你找几张旧的。再来新的我给你存着,经常来拿啊!”那一天的日子很幸福,把几份报纸带回家里,读了个痛快。
自从我有了第一份海外版,以后的日子里时不时会回到使馆文化处拿报纸。每次得到报纸都很开心。 那些报纸与我分租的朋友一起分享,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阅读时光。同时,报纸上的消息让我们知道了祖国所发生的变化。
那些报纸的样子记不清了,内容也不记得了,但“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头一直铭刻脑海。也因为我北京的家就在人民日报社附近,我在那个地区长大,所以,对这份报纸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冥冥中,似乎是那些报纸让我和报业结缘。因为拿到那几张《人民日报海外版》不久后,我联系上了一家中文报社。本来我是法国文学专业的学生,自从看海外版以后,也开始写些时事评论等小文,投了几篇稿到那家报社,均被采用刊登,我受到很大鼓舞。后来,社长问我愿意不愿意去排版。那时所谓的排版是剪一些文章,按自己的审美观再贴到一张大纸上。那家报纸每周印一次,16个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开始了排版工作。每周16页全归我一个人做,选稿加排版。那份工作让我很开心,不仅能挣来生活费,还能一个人决定一个报纸的版面。工作室很大,虽然冬天挺冷的,但从那里我开始学习做媒体。
几年后,我来到罗马定居。本来和报社没关系了。但命运又偏偏让我走近报社。1999年,在意大利诞生了一家华文报社。我还是因为喜爱写文章,开始投稿。依旧像在巴黎一样,所有的投稿都被采用了。再过一段时间,报社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去工作。
他们本来只是需要翻译,但我发现这家报纸根本没有自己的原创。于是,我开始边干翻译边做记者,到华人圈去采访。我从底层开始挖掘材料,在报纸开了自己的专栏,专门写华侨的生活与工作问题。那些文章涉及各类人群:偷渡者、蛇头、工人、保姆、妓女、企业家、华侨二代等等。在不长的时间里,我的文章被侨界认可,自己也得到很多赞赏。
在那个报社工作10个月以后,因为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思路去工作,我成立了自己的杂志社,出版一本名为《世界中国》的月刊。
采访、写稿、翻译、管理财务、拉广告、征订户……除了不会排版,每样工作都能拿得起。
跌跌撞撞,在困难中成长,一直走到今天,眨眼14个年头过去了。2007年,我把《世界中国》改为意大利文和中文双语版,直接影响意大利主流社会。虽然我们依旧是小众杂志,但已经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意大利总理府也是我们的订户,而且每年按时续费。
因为这本杂志,今年意大利共和国总统授予我“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这是意大利政府授予外国人士的最高荣誉。
有报业同行告诉我,明年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成立30周年的日子。多年来,我一直怀疑我后来做传媒工作是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偶遇有直接关系,是这个缘分让我走入传媒业,一个很辛苦却又很高尚的职业。
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是我们所有报人的责任。海外版坚持30年如一日,以高质量的文字尽责,足以让我们尊重。感谢海外版编辑部同仁,30年来向我们报道祖国进步的信息,30年来关注海外华人群体,让我们知道,祖国离我们不远。
衷心恭贺《人民日报海外版》出版30年,以此小文纪念我29年前与它的偶遇。
[作者简介]
胡兰波,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巴黎大学,获法国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创办双语月刊《世界中国》,担任社长。2003年至2006年担任罗马市政府中国事务顾问,2009年3月被意大利外交部授予“意大利成功华人”称号,2014年被意大利总统授予“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