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9月26日 星期五

《迷宫》:以戏剧之名探寻人性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9月26日   第 07 版)

  作为今年北京青年戏剧节的剧目之一,《迷宫》显然是最古怪的一出。从观众踏进剧场门口的第一刻起,这部“戏剧”便开启了古怪模式。

  首先是一个穿着白大褂的男人,站在剧场前,指导每一个进来的观众完成“进场须知”:把姓名写在门票上,然后关闭手机。完成的人会被分到两样东西,一个是带灯的指环,另一个是黑色眼罩。领到这两样物品后,只要你承诺愿意代表人类,便可入场。一切仿佛仪式般庄重而神秘。

  什么意思?每个人在脑子里打问号。但是未及思考,便被领进一条短暂的黑路,“剧场”终于呈现在眼前。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剧场。没有座椅,没有舞台,只是一个盒子般的场地。四面被白色投影幕布围起来,除了影像发出来的光,没有其他光线。观众被引领到事先设计好的位置上,站着,等待“戏剧”的开始。

  然而,这并不是一场“戏剧”。大屏幕里播放着快速闪回的新闻片段,动荡、分歧、灾难、事故、奇闻轶事……每个人瞬间被蒙太奇的世界包围起来,耳边响起一个声音在问:“这是人类的全部图景吗?在这个图景里,我们作为个体究竟在一个什么位置?处在什么状态?我们进入沉思的迷宫了吗?”

  这个宇宙般的发问是戏眼,也正式拉开了这场戏的序幕。观众们从这一刻才明白,哦,原来站着的地方就是舞台,自己就是“表演者”。这并不是一场“观看”的戏剧,而是一场参与的“戏剧”。

  来自新加坡的女导演张玫彦更喜欢把这出“戏剧”称为“发现之旅”——“在这个迷宫里,我们模糊了舞台的边界,让观众站在表演者的角度来看这台剧,不对,是观看,同时也是参与,进而进入到自己的内部并有所发现。”

  整个“发现之旅”可以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让观众戴上眼罩,打开指环上的灯,不受外界干扰地回答问题,跟随音乐舞动身体。第二环节是把观众分成5个小组,分别到5个“实验站”进行体验。第三环节是挑选若干观众,挑战“世界最难问题”。第四环节是模拟“世界灭亡”。

  不论哪个环节,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都是不容拒绝的使命。

  “你是否正在恋爱中?”

  “你是否容易迷失?”

  “你觉得这段时间以来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你是谁?”

  “你是否愿意为了保护所爱的人撒谎?”

  “你是否相信你会快乐地死去?”

  问题有幼童般简单的发问,有哲学意味的思考。据导演介绍,他们从世界各地搜集了很多人的记忆、困惑、梦想和瞬间的灵感,归纳出这些问题,希望借此建立起一个“意识集合的蜂巢”,通过个人的记忆进入人类的历史,进而洞见将来。

  从人的不同体验的具体细节中,或许可以发现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本真。这是导演最感兴趣,也最想通过戏剧达到的目的。这个世界本就是迷宫。进入迷宫后,每个人将如何本能而真诚地去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切?那里有每天发生的故事,有你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究竟什么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一个又一个的记忆片段,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以及一个又一个的转场中,在迷失的瞬间,你能否找到自己的位置?

感受中国圆明园艺术和城市之美
友善:和以处众 宽以接下 恕以待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2013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发布
一周热点
《迷宫》:以戏剧之名探寻人性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