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9月26日 星期五

友善:和以处众 宽以接下 恕以待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沙 蕙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9月26日   第 07 版)

  友善的价值观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涵义而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希望、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根本利益上,整个社会就会充满和谐友爱的氛围。

  

  友善,是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它的内容包括以诚相待、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在人际交往中,友善首先表现为友好和善、理解包容的态度。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与人相处要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温暖诚挚的情谊,营造温馨良好的氛围。当然,外在表现的热情友好需要与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保持一致,与人相处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在自我奋斗、追求目标、实现理想的同时,也愿意帮助他人,相互关爱,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天人合一,认为天地生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万物一体,由此得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解决了道德起源和道德修养的问题;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其高于万物的价值就在于道德,人应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友善待人的文化基础。个人的生存必于社会中求之,离开社会,单独个体便无力量可言,因此,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应当特别注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这是友善的社会基础。孟子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来自道德自觉:“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友善的精神基础。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与他人交往的过程,都希望处在一个美好、真诚、充满温情和友善的环境中,而这样的环境实际是需靠我们每个人去积极创造的。要做到友善待人,首先需要自我完善,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周易》讲“君子以厚德载物”,指的是君子处世应以宽厚的胸怀涵容万物,“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友善既是对外相处的态度,也是自身成长的需求,“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又通过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知者自知,仁者自爱”,明智的人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自重自爱,友善的人应当是一个真诚、宽容、智慧、自信的人,一个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孔子所说的:“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实也是关于友善的立身处世、人际交往的态度:要为人庄重,待人宽厚,做人诚实,做事勤勉,善待他人。

  当然,友善也是需要讲究原则和分清对象的。“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以诚相待,以义相合。”友善的基础是平等相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友善的更高境界是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友善的价值观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涵义而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希望、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根本利益上,整个社会就会充满和谐友爱的氛围。如同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写到:“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军民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以至人民内部的一切相互关系上,建立和发展了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在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大将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提倡顾大局、讲风格、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社会风尚。这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

感受中国圆明园艺术和城市之美
友善:和以处众 宽以接下 恕以待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2013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发布
一周热点
《迷宫》:以戏剧之名探寻人性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