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美国外交政策研究协会资深研究员詹姆士·库尔斯在《国家利益》杂志有关帝国的特刊中写道:“今天只有一个帝国……美国是全球性的帝国。”不知是否因为“帝国”一词过于敏感,美国政界普遍选择否认,前总统尼克松更是指出:“美国不会成为罗马帝国也不会成为大英帝国,美国就是美国。”
对美国是否为帝国这一设问,《巨人》的作者尼尔·弗格森倾向于肯定的回答,不过,他又觉得美国至少是一个不同于历史上的那些以殖民、霸占资源和种种利益为目的的特殊帝国。大概因此,他为本书取名《巨人》而非《帝国》。
《巨人》是一本综合反映美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的著作。作为知名历史学家,弗格森在解读美国历史表现得相当熟稔,文笔自然流畅,充分反映了作为学者的深厚知识存量。
但弗格森关于联合国与美国关系地位的论述却让人颇觉错愕。作者堆积了大量逻辑上并不充分的理由,认为“联合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创建的”,“美国需要联合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联合国的所有国际协定美国都会同意签字。联合国需要美国,所以它必须容忍它的这位主要赞助人。”
联合国的存在价值勿庸置疑。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宗旨之一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确立了这样的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同时确立了“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在现代国际关系架构中,联合国的地位不容动摇。
从另一角度看,美国也并不能保证所有战争就一定是正义的。而是否正义,也不能仅由美国式思维作出片面的回答,更不能仅仅寄望其所谓的良好愿望。当年小布什和布莱尔信誓旦旦,坚称伊拉克有大规模化学武器,后来的结果路人皆知。尽管美英毫无悬念地取得了胜果,但同时也为国际秩序酿下恶果。如果联合国不足以成为遏制战争的控制阀,军事干预很可能成为常态,相较于萨达姆,这一隐患更应令人警醒。
历史上的许多帝国表现得更为赤裸裸,更为残暴。今天之所以这样的现象鲜有发生,理应归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有了联合国这个公开博弈舞台的存在。历经半个世纪的联合国,也许在某些方面有改革的必要,但如果它成为某一大国附庸,其存在就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反倒像是一种工具。
不可否认,美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几乎均处于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至今无人匹敌,综合国力无比强盛。美国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与其开放与包容性、对个体权利的充分尊重有密切关系。然而,这种源自美国本土的光荣传统并未有效影响到美国的境外政策,这令人颇为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