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6月17日 星期一

张家兄弟治盲记

本报记者 杨子岩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6月17日   第 04 版)

  80岁的张生荣(右二)在听乡镇干部和侨联带来的好消息,表情极为认真。

  张生荣和张生贵是亲兄弟,一位80岁,一位78岁。

  6月16日早上6时30分,俩人在儿女的陪同下,满怀希望地坐上了去往延安的班车,赶往市人民医院,想把困扰多年的白内障给治好。给他们带来希望的,是带队驱车170公里,把“健康光明行”医疗队到来的消息告知张家兄弟的中国侨联经科部部长陈桦和延安市侨联主席刘润生。

  破窑洞里看到了光

  张家兄弟家住离延安市区170公里的延川县永坪镇马家疙瘩村。这里原有200多户村民,随着年轻人出门讨生计,现在村里只剩下20多户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我们这里穷,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交通基本靠走。”永坪镇办公室主任高东东用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村里的“三项基本原则”。马家疙瘩是他所包的村。

  10多年前,张生贵在割苞米时不小心用镰刀碰伤右眼,一直没条件医治,导致失明,如今另一只眼也患上白内障。张生荣的左眼也已失明,右眼仅见微光。

  “你们跟子女商量一下,争取去延安看病。中国侨联带来了一支医疗队,请的是最好医生,带着最好的晶体,不要钱。”陈桦和刘润生当即发出了邀请。老人一听,坐不住了。

  侨联一行离开之际,张生荣拄着拐棍目送,显见期盼之情。

  医院里的希望

  上午8时30分左右,两位老人和子女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陈桦和刘润生松了一口气,昨天的走访没有白费。医疗队组建的初衷,就是帮助像张家兄弟这样的贫困人群。

  检查后发现,每位老人都有一只眼睛完全失明,不具备手术条件,只能做剩下的那一只白内障病情稍轻的眼睛。老人和儿子们都犯了嘀咕。“本来想做病重的那只眼睛,看来不行。剩下的那只眼睛如果做坏了咋办?”张生荣的儿子有些担心。

  医院的另一角,35岁的村民柴艳丽拿着一本病历在等待。她患的是先天性白内障,4个孩子中,老二也不幸遗传。

  柴艳丽昨天给一只眼睛做了手术,今天眼前就见了光亮。“11年前花4000多元做了一只就没了积蓄,另一只只能等一等。”柴的丈夫插言。复明的柴艳丽拿着孩子的病历,她想问问,孩子还有没有复明的可能。

  子长县71岁的野桂兰是第一批接受手术的病人。医疗队李筱荣院长给他复查的时候,老人激动不已,抓住李院长的手一个劲儿地感谢。“以前这眼睛啥也看不清,在白天也像住在窑洞时一样,黑乎乎的。昨天做完手术,晚上就看到了光,亮亮的。”

  治盲未竟时

  76例白内障手术。在侨联诞生地延安,“健康中国行”医疗队让76只眼睛恢复了光明。对每位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生活少了黑暗,多了阳光。对每个患者家庭来说,家里多了快乐,少了负担。

  遗憾的是,张家兄弟及其子女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最终没能鼓足做手术的勇气,落后的观念和对先进医疗技术的不信任阻碍了他们走向光明。

  此次活动中,延安市延川县本来有184例患者报名参加,但仅有80多例参加筛查,不到一半。

  “除了身体、年龄原因外,交通不便也是原因。”延川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形势很严峻。

  根据WHO发布的《视力损伤全球数据报告(2010)》,中国约有825万盲人,是全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约占全世界盲人总数的20.9%。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造成盲症的首要病因,占所有盲症的51%。

  “目前,我国白内障手术覆盖率为35.7%,仍有2/3的白内障盲人没有得到手术治疗。”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告诉记者。

  中国侨联和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组织的“健康光明行”于2004年启动以来,在全国10多个省市开展了4000多例手术,再加上其他组织开展的复明行动,每年虽然解决不少患者的痛苦,但实现防治目标,任重道远。

我国今迎首个低碳日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形成“拳头”
老城区保护工程月底竣工
我驻法使馆严厉谴责
国际房车暨改装汽车展在京开幕
兵马俑芬兰展览受欢迎
召回问题药品须在华同步
张家兄弟治盲记
青海湖畔观沙雕
责编:汪灵犀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