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16日电 (记者白剑峰)四川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重庆、陕西、四川、武警总医院、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组建的5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治伤病员9023人次。作为国家卫生应急骨干力量,他们在抢救伤员、降低因伤致死致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组建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近40支,今明两年将完成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规划布局。
自2010年开始,我国启动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工作。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预案要求,建设4类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即紧急医学救援类、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类、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类。根据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灾害多,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台风和洪水多,江浙地区核电厂多等区域特点,考虑医疗卫生力量强弱和交通便利性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南、西北、东北等7个大区,按区域规划建设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并合理布局,建立国家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拳头”力量。
中央和地方财政累积投入近5亿元,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上述四类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近40支,今明两年将完成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规划布局。队伍建成后,国家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将实现车载化、集成化和自我保障化要求,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将显著提升。
2012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完成了首批4类16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验收工作,其他批次队伍建设正在有序开展。四川、新疆等地配置适应高原缺氧和山地等复杂环境的装备,提高了队伍在恶劣环境下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广东、北京、武警等创新管理机制,实行“定人、定物、定车、定位”管理,提高队伍机动、处置和保障能力;北京、陕西、广东、新疆等地适时开展人机磨合和野外拉练等活动,扩大了国家卫生应急力量的社会影响。
2011年10月,《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指导方案》出台。我国计划利用3到5年时间,在全国创建100个左右以区/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2011年以来,全国有20个省58个县经本级自评,市、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推荐以及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复核符合条件,公示命名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
我国通过开展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基层政府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提高事件应对能力的积极性,引导基层政府按照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方案规范以及示范县建设标准,全面、系统、协调地推动建设,对于加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卫生应急管理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着力推进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建立了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制度,启动了国家和省级的风险评估工作,并在部分省份开展市县级试点,力争从源头上消除或降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近两年来,风险评估在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云南彝良地震等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卫生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明确应对处置策略,果断采取应对措施,科学、有效地应对了各起事件。随着这项工作的推进,各地的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应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近年来,各地积极落实鼠疫、人感染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等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措施,成功防控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安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肺鼠疫等重特大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有效处置了云南、四川等地多起聚集性不明原因死亡事件,积极防范和应对了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沙特等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最大程度地减缓了疫情扩散和对社会经济及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