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哈回合谈判踯躅不前、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潮流席卷各大区域之际,中国不可能不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其中周边国家是中国理所当然的优先考虑对象。
鉴于数十年来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需要寻求创新形式,提高实效。此次李克强总理出访,分别在印度宣布倡导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巴基斯坦提出构建中巴经济走廊,就体现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思维。
毫无疑问,构建双边或四五个国家参与的经济走廊只是一种局部的经济一体化,而不是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但数十年来,我们已经目睹太多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起步时大轰大嗡,目标宏大却缺乏可行性,以致无法落实。有鉴于此,少谈一些宏大却空泛的目标构想,避开全面自由贸易协定必定难以回避的各色经济、政治、社会暗礁,集中精力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争取较快实现实实在在且不可逆转的进展,更能给当事国及其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与进步,进而激励当事国去追求更进一步的经济一体化。在个别当事国之间存在一团乱麻般的政治和领土争端时,这种方式更有其优越性。“经济走廊”构想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此。
同时,“经济走廊”方案又有助于向当事国居民、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指明优先发展的区域,集中当事国短缺的财力、物力优先改善发展“走廊”地带的基础设施,为当事国创建一个新的“增长极”。当初中国建设经济特区之所以成功,精髓就在于此。
鉴于除中国之外,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四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均存在严重短板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改进,汲取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的经验,依托中国巨大的对外经贸物流人流,优先发展“走廊”地带基础设施,进而带动其它地区发展,不失为一个更为可行的构想。
“经济走廊”方案更体现了中国与邻国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带动友好邻邦经济社会发展的意愿。中国不仅是世界头号出口大国,而且是全世界第二进口大国、进口增长最快的大国。2000—2008年间,世界进口年均增长12%,中国进口年均增速则高达22.4%。2009年,世界进口萎缩24%,中国进口只下降11.2%。2010—2011年,中国进口增幅分别高达38.8%、24.9%,即使在世界经济风声鹤唳的2012年,中国进口仍然增长了4.3%。
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消费连续十余年保持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增幅……这一切为中国创造了旺盛的进口需求,而持续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又确保了中国的进口支付能力,从而使中国得以凭借强大进口能力带动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从东南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安哥拉到苏丹,越来越多的贸易伙伴从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中受益。
中国又是世界瞩目的新兴对外直接投资大国,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幅。这样的机会,中国愿意优先与邻邦分享。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各国已经全面地分享了“中国机遇”的滋味;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四国同样有望更好地分享“中国机遇”。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