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富农、标准优农、科技兴农、智慧提农、品牌强农、服务助农,持续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这是我们的柘山蜜薯,很甜!你尝尝。”在自家地里,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柘山镇槐抱榆村党支部书记殷方海挖出一块蜜薯,简单擦了一下,使劲掰开,递给记者。
作为村里的蜜薯种植大户,殷方海每天都很忙。
上午,他要到自己的农田查看作物长势和病虫害防治情况;下午,到田间地头指导村民,传授技术和田间管理经验。
在殷方海的带动下,槐抱榆村仅种蜜薯这一项,收入就超500万元,村集体、村民个人都增收受益。种蜜薯,让村民“种”出了甜蜜生活。
没有成熟产业,乡村就振兴不了,发展就没有后劲和可持续性。种蜜薯、种红芽姜、种小麦……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安丘发挥资源禀赋和种植业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富农、标准优农、科技兴农、智慧提农、品牌强农、服务助农,持续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一幅村美人富产业兴的新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甜蜜的事业
站在殷方海家的地里,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蜜薯叶铺向远处,像一条条绿色地毯,把田地装扮得干净清爽。
54岁的殷方海是名退伍军人,退役后一直在外跑蔬菜运输。几年前,他得知蜜薯品种“烟薯25号”口感香甜、细腻、软糯,还高产、抗病、耐旱、抗寒,决定把它引到槐抱榆村。
刚种蜜薯那会儿,殷方海心里也没底:“销量到底怎么样,谁也不敢打包票。”
许多村民持怀疑观望态度:“沙土地里也能种出金疙瘩?”
殷方海先在自家地里试种,并积极联系省里、市里的农业专家实地指导。经过反复试验,最终获得成功:这里种出的蜜薯不仅品质好,产量也高,收引了各地客商。
“柘山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土壤富含微量矿物元素,种出的蜜薯甜糯可口,很受欢迎。另外,蜜薯的茎、叶、菜都是宝,我们准备把深加工也做起来。”成功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憧憬,都挂在了殷方海黝黑的脸上。
眼看殷方海的“甜蜜事业”做了起来,村民们纷纷加入进来。“去年我种了7亩蜜薯,亩产超7000斤,按每斤两元计算,亩均收入超过1万元。”村民谭伟明算过账后,很是满意。
开启“甜蜜事业”的,还有金钱洼村。这些年,靠着种蜜薯,金钱洼村由原来的穷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金钱洼。“多亏了党委、政府推广种植蜜薯,免费为村民进行技术培训,这几年,一两百亩、五六十亩的蜜薯种植大户越来越多。”金钱洼村党支部书记郭世学说。
领着村民干,帮着村民赚。每到收获季,凌河街道石家庄村红芽姜种植大户吴忠波的大棚里,姜叶葱绿,姜香扑鼻,到处都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一棵棵鲜嫩的红芽姜被清理装箱。种收时节最忙,吴忠波忙不过来,就得四处请人,许多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农忙时,有时要找200多人,仅这一项,每年就为村民创造200多万元收入。
如今,在当地支持和帮助下,吴忠波成了村里的“田秀才”,发展红芽姜种植的底气更足,今年又新建了4个温室大棚,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安丘,像殷方海、郭世学、吴忠波这样的“乡村能人”越来越多,带领乡亲们共奔增收致富路,为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社共建”助推产业发展
柘山蜜薯为何备受市场青睐?在殷方海看来,土壤环境是基础,科技赋能是关键。从育苗到扩繁,再到大田移栽、管理和收获,全程科技加持,所以产出的蜜薯果型好看、品质好,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近年来,安丘国栋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推广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高效覆膜机、红薯杀秧机、挖掘收获机等“神器”开进了田间地头,极大提高了农民的工作效率。
目前,柘山蜜薯种植面积达2.3万亩,带动百姓增收7000万元以上。柘山蜜薯已成为安丘西南山区的“金字招牌”。
“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蜜薯小镇’农旅品牌,推动蜜薯产业与农家乐、民宿、景区等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以旅促农、农旅互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柘山镇党委书记王斌说。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立足小村多、资源散、合力弱实际,安丘创新探索“四社共建”(农村社区+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抱团发展模式,通过集聚服务、组织、经营、金融四方优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农村社区提供场地建设为农服务中心,配套农资供应、技术培训、市场交易等设施;供销社充分发挥联结城乡、衔接产销的流通渠道优势;农村信用社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四方合力有效解决了过去资源分散、服务单一、效率不高难题。
在此基础上,凌河街道围绕红芽姜产业,通过“村企共联”的村企联盟体,升级“支部+合作社+农户”“村+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建成三新融创红芽姜共富示范基地、汇海金诺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主打红芽姜等品牌。
凌河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振堂介绍,项目建成后,红芽姜种植技术可实现一年两种两收,错峰上市,与一年种一茬比,效益至少翻倍。按平均公斤单价40元,亩均产量5000公斤计,亩均净收益10万元的“十万元田”,就在眼前。这种由追求高产量向高质量、高效益的转变,让高质量农业落了地生了根。
土地“活”起来
村集体、村民双增收是个老话题,又连着新课题:地,谁来种?怎么种?
土地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素。
两年来,安丘探索开展大田作物“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鼓励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收等全部或部分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新路子。
“现在农忙成了农闲,大家不用再自己张罗庄户地里的事,在过去都不敢想。”景芝镇石家埠村村民王连和说。
往年,石家埠村闲置农田多是通过个人流转承包,每年每亩流转费仅300余元。村集体70多亩土地也因流转费低,无法满足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求,村里各项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处处受阻。
2020年6月,景芝镇在石家埠村成立沃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山东鲁供潍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全托管”协议,由后者对土地实行耕、种、管、收、售“一条龙”服务。
“现在村民签了托管合同变身为‘股民’,不愁管也不愁销,每年不光有保底收益,还有二次分红。”石家埠村党支部书记曹会滨说。
合作社联手供销社,将原来零散的种植方式变成规模经营,可增加耕种面积10%~15%,而农资集中采购、机械化作业等,使生产成本亩均降低10%~15%,“一增一减”实现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在景芝镇土地托管服务中心,服务包括智能配肥料、农民服务、烘干仓储等七大项目,为农村群众提供全方位生产服务。目前,安丘建成为农服务中心24处,形成覆盖全市400个村庄、3000多户农户的“三公里综合服务圈”。
景芝镇党委书记王德平表示,将以“大田托管”为抓手,进一步擦亮农业金字招牌,赋能“三农”,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景芝样板、安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