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北京文化新引擎“科学发展 保障民生”系列报道(十二)

本刊记者 邓凌原 《 民生周刊 》(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文化产业大发展与大繁荣,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作为首都北京,更是首当其冲。本期“科学发展 保障民生”系列报道走进北京,关注其在文化创新方面的“非常路”。

    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系列扶持政策让文化创意产业这片蕴藏巨大投资机遇的沃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有着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积淀了深厚历史文化的首都北京无疑具备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极大优势,并走在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前列。据统计,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从9.7%提高到12%。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收入超过9000亿元,已成为北京市服务业中的第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市的文创企业数量超过30万家,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产业集聚态势。

    古香古色的胡同文化节、精彩纷呈的戏剧演出、人头攒动的图书博览会……这些活跃在古都深处的文化活动,正逐渐成为领跑北京经济的“新引擎”。

    文化创意 科技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作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在古都北京落地萌芽,始自2005年。

    这一年年底,北京确立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创意之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要培育这一经济亮点,使其成为首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

    2006年11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批准设立,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的表述,这是一家“专门从事推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常设机构”。

    此外,自从明确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后,北京市就开始不断施以政策上的扶植。2006年11月,历时半年、六易其稿的《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政策》出台,并被广泛认为是指导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年12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颁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涵盖9大类: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及其他辅助服务。

    与此同时,“北京市第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授牌仪式在首届文博会闭幕式上举行。首批10个集聚区是: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和中关村软件园。

    启动资金是项目发展的首要条件。为此,北京市设立了两个专项基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金”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前者的资金规模为每年5亿元,用于扶植政府重点支持的产品、服务和项目;后者则用于支持集聚区的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这些别具特色的集聚区一经公布,其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立刻吸引了大量的文化机构和文化、艺术人才入驻。

    2008年4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再添11个,总数达到了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基本确立。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主题性国际展会,奥运会的举办无疑催热了北京文创产业的发展。一场水墨风情的开幕式使得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具有“中国风”的艺术品如水墨画、文房四宝等一时热销;而奥运吉祥物“福娃”更催生了《福娃》、《福娃奥运漫游记》、《福娃五连环》等成功动漫作品,大大小小的动漫公司和动画工作室纷纷推陈出新。

    后奥运时代,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了海淀和朝阳两个增长中心和“一轴多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并由培育引导期转入全面繁荣期。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组成的“双轮驱动战略”,已成为北京发展的新航标。

    加大力度 注入活力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新特点,就是投融资力度明显加大,这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梅松表示。

    9月3日,随着西班牙舞蹈家索尔·比克一场包含舞蹈、音乐、戏剧元素的舞剧奏响,2012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拉开帷幕,座无虚席的场面再次宣告了北京演出市场的火爆。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北京演出市场异常繁荣活跃,47家主要剧场和6家体育场馆共演出6602场,观众452万人次,演出收入5.0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演出场次上升了5%,观众人次提高了11%,演出收入增长了26%。而据统计,北京上半年演出总收入已约6亿元。

    按照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文化演出中心在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八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名单中名列首位。北京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宇也曾表示,北京市未来将打造三个中心:亚太演艺中心,全国动漫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和销售中心,全国艺术品交易中心。

    为了打造亚太演出中心,北京加快推进了首都文艺演出业聚集区发展,于2011年底成立了首都剧院联盟,并大量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进入演出市场。目前,投入北京演出市场的社会资本正在逐渐增多。《民生周刊》记者从北京市文化局获悉,2011年初,北京市共有民营院团326家,到今年6月底已增至530家,平均每个月新增11家。演出经纪机构也快速增长,截至6月底,北京市有演出经纪机构1403家,仅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51家,平均每月新增25家。

    位于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64号的繁星戏剧村无疑是在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一家民营剧院。作为国内首家集群式剧场,繁星戏剧村拥有5个小剧场,以表演先锋剧、实验剧为主,同时承载展览、新闻发布、讲座、沙龙、影音视听、餐饮等各种商业功能,文化、商业气息非常浓厚。

    繁星戏剧村建村投资近3000万元,面积近5000平方米。自2009年11月份开业以来,繁星戏剧村一直推行低价票策略,繁星戏剧村董事长樊星曾对《民生周刊》记者表示,“预计总投资要五六年才能回本”。

    因此,寻求创新发展模式一直是繁星戏剧村的努力方向。去年年底,繁星戏剧村主动加入首都剧院联盟,并通过统一的票务平台发布资讯、共享演出资源,发挥规模优势,这显然为“繁星”的未来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此外,繁星戏剧村还主动加入到一系列展演和演出季活动中,如今年上半年的首届北京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等,推行低票价惠民举措,集合优势资源,让市场变得“厚实”起来。

    面对未来,樊星认为,由于北京市政府在文化产业振兴方面有着大力扶持的计划,所以民营剧院“未来会有不错的发展”,而演出市场对民营资本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增大。

    取长补短 产业升级

    随着首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经营性文化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走向市场。今年6月,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正式成立,这是北京市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意味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监管体系进一步走向成熟。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北京拥有的文化资源无比丰富,但从目前来说,绝大部分文化资源尚未被当作一种产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甚至处于“尘封状态”,这与北京作为国际和国内文化中心的地位并不相符。

    北京市政协和文化产业领域相关专家围绕“十二五”规划进行的调研显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短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创意水平有待不断提高。目前,文化创意产品逐渐成为国际间贸易往来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在这样的国际发展趋势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创意水平仍相对浅层化,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缺乏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民族特点,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如油画家张东红就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尚未建立本土学术氛围,话语权仍牢牢掌握在西方手中,评判标准难免以西方为坐标。

    其次是文化创意产业链存在断层现象。企业间缺乏密切的协同和合作,产品的有效差异性小,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差,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和竞争位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曾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律表现在产业链很长,一本小说或一个剧本,可以做成图书、电影、游戏、动漫等,开发延伸出一系列产品,资源的使用偏向于产业链,这是其他产业所没有的。”

    三是民营文化创意受金融体制制约,企业发展艰难。在每年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民营企业获得资助的金额非常有限。以民营剧院为例,由于演出成本居高不下,票价过高,一些小剧场上座率极低,制作方不得不通过增加赠票来“填场”,一场演出下来入不敷出,只好继续提高票价……最后陷入“演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

    从北京各区所制定的“‘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记者了解到,深化机制创新、加大支持力度、强化人才支撑、加强行业监管等措施将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基本对策。

    近日,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发布《关于金融促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争取到“十二五”末新增文化创意上市公司50家,形成“北京文化”板块。

    《意见》指出,将完善现有财政资金的投资方式,建立北京文化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北京将在2012-2015年4年中,每年统筹资金100亿元,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意见》同时表示,要加快推进设立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将其打造成为规范全国文化产权交易的国家级平台。

    “本市将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快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分配和其他融资平台的落实。”梅松表示,一些文化创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将有望逐步拓宽。 

    海淀区文化委宣传科秦科长也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融资方式,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给予重点项目和中小文化企业担保贷款,将成为下一阶段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创产业的主要举措。

“三甲”梦碎 ?
分级评审的前世今生
“三甲”梦难圆
拨正“三甲”
如何“回头看”
北京文化新引擎“科学发展 保障民生”系列报道(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