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是积德行善,是对地球慈善,是对全人类的慈善,是对每个人自身的慈善,是更大意义的慈善,是最根本的慈善。
环境保护与慈善事业的本质相同,目标一致。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慈善是乐善好施、助弱扶残、扶贫济困、安老抚孤等行为,主要是解决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些慈善行为是显性的,短期内或者当下就能看得到效果。但是生态环保则是更大范围的慈善,是面对全人类的大慈善。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伴随人类文明特别是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危害人类的许多重大问题,具有后显性或隔代显现性、全球波及性、吞噬性、叠加性、全面影响性和时空密集性等特点。由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地球开始报复人类,出现了生态灾难,比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溃乏、粮食短缺、食品安全、气候变暖等。这些环境危机一旦成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最灾难性的危险,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会成为生态难民、环境难民,成为被救助的对象。而且这也是弱势群体不断产生和处境更加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加以重视,任这些隐性的问题不断发生,就会演变或暴发更大范围的显性问题,并且会加剧当前显性民生问题的表现力度和暴发程度。从这个意义上看,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是积德行善,是对地球慈善,是对全人类的慈善,对每个人自身的慈善,是更大意义的慈善,是最根本的慈善。
保护环境与慈善事业的民生取向相同,但生态环境保护是更为深层和重要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今,环境问题成了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一样的重要的民生问题,列入了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生命与健康造成的巨大伤害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树立天人合一的观念,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不动摇,坚持热爱、崇尚、亲近大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事实证明,现在哪里的绿化好、哪里的水干净、哪里的空气清新,人们就愿意去那里生活,投资商就愿意到那里去投资。所以,把环境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来解决,重新梳理和建立环境秩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已经是新形势下正确的政府决策行为和施政行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实现了生态文明及慈善事业的共同取向。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对当代人慈善,更为重要的是对后代人慈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代人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然而我们的现实情况则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例如,一些地方在开发建设中损害农民利益,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又如,因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导致公民和企业之间、区域之间、流域之间的矛盾加深,造成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再如,时下最受公众关注的PM2.5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与健康的大讨论。同时,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纠纷急速上升。如果我们不重视去解决环境问题,不仅当代人的发展受到影响,而且更会影响到后代人的发展和生存。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对别人的慈善,也是对自我的慈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人类在地球环境中生活、发展,人和环境也有惊人的一致。在地球表面,氢、碳、氧、氮这4种元素最多,在人的身体里也是这样。这4种元素在人体里占的比例最大。同时,环境无国界,人们呼吸着不断流动的空气,饮用着相通相连的水源,源头受到污染,末端就要受害。因此,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有污染的环境对人的健康会造成伤害。相反,人们付出行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会大大有益自己的身心健康。环境与人的这种极度相关性告诫我们,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自己;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对社会的慈善,更是对自己的慈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从大善与小善、显性与隐性、短期与长远、众生与自我的关系上来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自豪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从我做起,付诸行动。
(作者系: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