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坚决挤掉房地产泡沫

陈志龙 《 民生周刊 》(

    中国房地产的深度搏弈还在继续,房地产调控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

    春节前夕,房地产调控再出重拳,新的“国八条”从政府强力监管、房价控制目标、信贷紧缩措施、严格税收和平衡供需等多方面,延续并全面强化了去年以来的各项调控政策。“没有最紧,只有更紧”,紧接着,上海、重庆两个直辖市的房产税出台。同时,春节刚过,央行加息的政策应声出台。一系列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的手段密集推出,新的调控措施象一阵炸雷,令市场各方震动。

    去年4月,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一度得到初步遏制。但是,在各种力量推动下,深陷多重利益复杂博弈的楼市去年10月份以后再现逆风飞扬的态势,一些地方“日光盘”、“时光盘”、通宵排队抢房场景再现。市场的反复和反弹,让公众对调控的成果和决心难以揣摩,房地产市场再度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

    在全民关注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程度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最近的一个谈话震聋发馈:纵观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无一不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紧密相关。中国房地产业十多年的流金岁月中,还没有出现过严重的衰退,但以史为鉴、以邻为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警示。刚刚发生的爱尔兰主权债务危机,一个导火线就是地产泡沫的破灭。过去十多年间,爱尔兰房价平均上涨了3到4倍,房价收入比扩大了一倍多,房地产占整个国家五分之一的GDP,这些指标远低于我们当前的指标。中国的房地产神话故事仍在热映中,虽未到曲终人散之时,但各种症状都显示中国房地产的泡沫化已经让人担忧。

    去年岁末,各地楼盘市场又跃跃欲试开始向上突破,北京出现35万元/平方米的全国最高地价,媒体称北京的地价相当于美国一年GDP。在岁末地王频生、“日光盘”热炒、“劲爆”的土地拍卖日炽的当口,社科院的一份“绿皮书”再度挑明,房地产业“仍属暴利行业”,行业平均毛利润率为55.72%,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800多家涉足房地产业,而全国35个大中城市商品房价均呈高泡沫化,国内大多数城市“房奴”的月度偿付率都超过了国际通行的最高限,中国房地产在癫狂中日益呈现最后的疯狂病态。

    日本上一轮地产泡沫破灭前,伴随着新干线和密集的高速铁路网建成,持续上涨若干年的地价、房价继续以“追风速度”上涨。日元升值刺激境外资金大规模流入,似乎成为资产泡沫化的强支撑。 当时,每天的报纸都是教人们如何赚钱,投机风潮席卷全国。企业不再专注于做实业,而是投身于土地、股票、名画、古玩的炒作。竹下登时期,一些村町甚至按人头数给村民发纯金的木偶人,因为太有钱了。这样的情形,在今天的中国也有踪影。

    一波又一波的危机提示我们,房地产是金融和投机属性极强的产业,一国经济如果高度房地产化,社会资金和资源短期密集向单一行业过度集中,将加剧经济结构失衡的风险。同时助长全社会的道德风险,强化投机心理,吞噬企业家精神,削弱经济增长的实业基础。中国楼市坚硬的泡沫可能是长寿的,但越是长寿,最终的破坏性越强。

    中国金融体系中,与房地产抵押贷款已经达到9万多亿,而以土地为抵押物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也在8万亿以上。而中国金融体系的总贷款也才40万亿左右,中国经济与房地产的“捆绑”、房地产与公众利益的“捆绑”越来越紧密,谁都不希望房价跌,房价的长期上涨使习惯于顺周期放贷的银行丧失警惕,整个行业风险被低估。去年以来,无论是政府融资平台的“解包还原”,还是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频繁进行的压力测试,以及本轮调控以来,对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两头进行的大规模“去杠杆化”,都是管理层未雨稠缪的举措。

    中国房地产的深度搏弈还在继续,房地产调控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它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更深刻地影响到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如何防止重蹈别人的覆辙,防止有可能出现的市场失控、泡沫破灭对经济全局的系统性冲击,需要一个民族的理性和觉醒。在货币政策日益趋紧,加息态势已然明朗,通胀预期管理日益强化的当下,中央政府祭出新的“国八条”表明,我们有坚定的决心来应对房地产坚硬的泡沫。

    (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坚决挤掉房地产泡沫
民俗也要与时俱进
雷人收费是对用户的蔑视
“相亲”热背后的利益合谋
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