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游戏,更是一场战争,“小米”的出现便是导线。小米是雷军的一个乌托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成为像乔布斯一样的人物。而当小米真正“嫁给”雷军,这个有技术、有钱、有人脉、还有理想的人,便开始了一段截然不同的移动互联网江湖。
当雷军决定把这款即将上市的手机命名为“小米”时,他注定成为舆论的焦点。
8 月16 日,在798 艺术中心北京会所的舞台上,身穿黑色T 恤和深蓝色牛仔裤的北京小米科技CEO 雷军,对台下超过300 名听众讲述一款“顶级智能手机”的诞生史。
当天,凡客诚品董事长陈年、UCWeb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永福、乐淘网CEO 毕胜、多玩网总裁李学凌、金山网络CEO 傅盛等人,把自己手中的iPhone 扔在地上,他们信誓旦旦地说要用“小米”取代iPhone。
虽然这些IT 大佬都曾经接受过雷军的投资,但雷军仍没有预料发布会会有如此场景。这足以显示雷军在互联网业内的影响力。
当舆论不自觉地将雷军和乔布斯相提并论时,他说:“乔爷是不可超越的。”
56 名员工带着1100 万美元,A 轮融资引入Morningside、启明和IDG 为主的风险投资约4100万美金,公司估值2.5 亿美元——小米科技就这样火了。
一个有技术、有钱、有人脉、还有理想的企业家,画下了一幅和草根创业者截然不同的图景。
小米出世
2010 年4 月6 日,北京小米科技低调成立。
7 人的创始团队堪称豪华,除雷军外,林斌是谷歌研究院的副院长,洪锋是Google 高级工程师,黄江吉是微软工程院首席工程师,黎万强是金山软件人机交互设计总监、金山词霸总经理,周光平是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总工程师,而刘德是ArtCenter 毕业的工业设计师。
这个当时被称为最神秘的团队——小米——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公开亮相,是在公司成立一年多之后,也是在小米即将推出手机的传闻正盛之时。
最初,小米科技的员工平均年龄30 岁,其中有一半人来自Google、微软和金山。雷军说:“小米是全中国进入门槛最高的公司”。
初始阶段,小米科技位于卷石天地大厦的办公室,密密匝匝挤满了人,搬到望京后不久,公司又紧急在798 租下新的办公室。雷军感叹,那一两个月增加了50 个人,扩张太快了。
小米科技最初的56 个员工,总共投资1100 万美元,绝对算是财大气粗。
这群有钱的精英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小米科技创立半年后,推出了米聊这款产品。这个跨平台、跨运营商的手机端短信工具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上线半年注册用户便超过了200 万人,这成为小米最初也是最稳定的用户资源。
不久,另一款基于Android 系统深度优化开发的第三方手机操作系统MIUI 问世。与米聊在国内取得成功不同,MIUI 在国外拥有很多发烧友,以至于在小米手机MI-One 发布之后,国外一些IT 论坛上有发烧友表示遗憾因为小米手机只在国内发售。
不久的市场反应验证了这个趋势。从来没有一款国产手机,在短短不到两个月内,就成为万众瞩目、引爆舆论的现象级产品。
小米手机做到了。
这是国内首款双核1.5G 手机,号称全球主频最快,它内置基于Android 的小米MIUI 系统,通过互联网零售,只卖1999 元人民币。
小米手机发布不久,魅族的黄章和小米的恩怨便被和盘托出。有传言说,雷军窃取了黄章的手机制造商业秘密。小米手机抄袭了魅族。但这场风波很快便被众多米粉淹没。
小米营销
8 月16 日,雷军在小米手机产品发布会上开启了一场营销的序幕。
在推广策略上,小米手机主打网络,只接受网络订单。销售方面,不设实体店面,让渠道的成本降到几乎为零。在盈利模式上,小米手机走的是全方位互联网路数。
近半个月内,手机行业最热的话题无疑被高配低价的小米手机占据,小米以主流高端的配置卖1999 元确实把不少人HOLD 住了。
这种独到的营销模式让小米一下子变得众所周知。
“我们为什么在网上零售?非常简单,我们希望干掉所有中间成本,直接返利给手机发烧友,让价钱能够更低点。”雷军说。
小米手机完全不依靠传统渠道,只通过网络订购和销售,操作系统MIUI 用“互联网效率”每周更新一个版本,这不同于传统手机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它把即时通讯工具“米聊”当作公司的核心产品,想蚕食运营商短信业务,让“米聊”成为这款手机的“社交枢纽”;它没有独立的手机硬件测试实验室,它把第一批工程样机公开拿出来销售给注册小米帐号的早期用户和忠实粉丝;它的网络预订在两天内突破了50 万,这时它意识到产能原来是个不小的问题,预定早早收场。
即便如此,小米无疑成功走出了第一步。
通过连贯的网络营销,小米手机不需要投放一分钱广告,已经达到惊人的宣传效果,这成为B2C电子商务产品推广的奇迹。
百度指数显示,小米手机的关注度从8 月16日的几千上升到20 多万,8 月17 日后暴增至36 万。
不久前,有媒体爆出小米手机硬件采购的细节,发现小米手机第一批产能只有一万台,这个消息确实让不少垂涎的米粉神经紧张起来。
随后,小米实力不足、小米搞饥饿营销等传言四起,小米官方立即辟谣否定了这些消息的真实性。
9 月5 日,小米官网在下午1 点开始第一轮预订购,半天时间,13 万人预订。按照每台手机1999 元的售价,等于半天时间就有2 亿多的销售额,这个数字足以HOLD 住不少米粉。
雷军的乌托邦
小米是雷军的一个乌托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成为像乔布斯一样的人物。
在盛况空前的小米手机发布会后不久,雷军公开对媒体谈及对乔布斯的看法:“他的问题我都想明白了,就算见了,也没什么问题可问他的。乔布斯有一天也会死,我们还有机会。我们生存的意义就是等他挂掉。这个世界没有神,因为新一代的神正在塑造。”
在周鸿祎等同行的炮轰下,雷军在微博上承认此言论不妥。在中国,希望能够“山寨”乔布斯的不止雷军一个。
雷军相信小米科技在做一件与众不同的大事。“为什么一定非要拿我们跟苹果比呢?环境不一样,按照我们的这个思路,现在做的事要能做成,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过,雷军还在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在小米科技创业之初,他就对参与其中的创始人和早期员工说:“小米科技要成为一家世界500 强的公司。”
对雷军来说,他必须得提高创业的门槛和难度,否则不可能成功。他的梦想显然太大了,在中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寡头割据下,成功的概率太低了。
事实上,无论凭智力还是愿景,他都觉得自己的“江湖地位”至少不应该输于马化腾、李彦宏和马云,而且比他们更具理想主义。
于是,雷军从一开始就决定要打破手机硬件行业的游戏规则。他是一个在互联网领域屡战不休,又曾被放逐的人,这一次,他要用互联网自己的方式来占领江湖。
今年43 岁的雷军在1992 年加入金山软件,担任研发部经理;1998 年出任金山总裁兼CEO。在中关村乃至当时的中国科技业,雷军成名甚早。
在雷军执掌金山并带着它转型成为一家覆盖应用软件、安全软件和网络游戏等多元化软件公司的过程中,互联网抢了传统软件的风头。
雷军错过了互联网发展最黄金的阶段。“他一直是书生意气。”雷军昔日在金山的下属、电子商务网站“初刻”创始人许晓辉这样评价他。
2007 年10 月,金山登陆香港。从23 岁到38 岁,从金山第六位员工一路做到CEO,雷军在金山登顶时却选择离去。
或许,雷军在当时就已经很清楚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2010 年7 月,雷军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人生反思,他说用手术刀解剖自己,残酷但真实,其中有三条都和人心有关:人欲即天理;要顺势而为;广结善缘。
这是雷军对自己过去的交代。
“他在金山一直不太顺。”原多玩网副总裁林军说,“他见过了太多的失败,所以知道为什么会失败,他在做投资的时候会规避这些因素,所以成功率高。”
那时,雷军已经是一位成功的天使投资人,但雷军并不甘心顶着“天使投资人”的帽子过完下半生。
几年的投资经验,让雷军笃信互联网的发展空间。不过,在目前的互联网领域,寡头垄断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
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三家,几乎垄断了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四大领域。如果还要在互联网领域拼力一搏,机会又在哪里?
雷军的判断是移动互联网。
作为昔日黑客和软件高手,雷军数字化思考的能力在投资生涯中被放大了。这次雷军站在了风口上。
在过去的5 年里,雷军一共玩过50 多部手机,研究过数百个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在雷军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天秤,雷军用它来称所有手机的重量,还把不同手机放在天秤上比较轻重,他还把手机拆开,在天秤上比较不同元器件的重量。
所以小米科技后来独立做硬件开发,也并不是一件意外的事。
就在小米手机发布前三周,阿里巴巴快小米一步推出基于云服务的阿里云OS 手机,华为也推出了自己的云手机。智能手机的市场,一时间硝烟骤起。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8 月15 日,Google 宣布收购了Moto,移动江湖三分天下——Google、Apple、微软。这一爆炸性的新闻多少有些抢去了小米手机发布的热度。
但雷军的江湖已然慢慢形成。
小米的江湖
“小米是我不能输的一件事,我无数次想过怎么输,但要真是输了,我这辈子就踏实了。”雷军说。
对雷军来说,2010 年是最重要的一年。UCWeb的估值超过3 亿美元,凡客诚品的估值超过10 亿美元,作为天使投资人,他的成功已毋庸置疑。
而今,小米才是他的全部。
2010 年4 月,雷军的师弟李华兵给雷军发了一封邮件,推荐一个从德信无线出走的无线业务团队,他们希望做一款独立的手机硬件。李华兵试探性地问雷军要不要见一下,雷军很快回复:“华兵,你非常聪明。”
事实上,“做手机”的计划,与小米科技的创业完全同步。它早于MIUI 操作系统的开发,更早于2010 年底才形成完整蓝图的类Kik 通讯工具——“米聊”。也就是说,雷军一开始就选择了移动互联网创业的高难度动作。
难度越高,别人就越难以复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都没有直接做手机硬件的经验,甚至连想都没想过。这意味着,从起点开始,雷军和小米科技就占领了商业形态的制高点。
按照雷军自己的说法,他花了这么多年测试了50 多款智能手机,没一款是真正无可挑剔的,这是他决定自己做一款手机硬件的理由。如果这真的算个理由的话,口气也足够大了。
“因为小米是我的梦想,我的大部分精力都会花在这上。”雷军说。
也许是雷军太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一家“伟大的公司”了。他希望小米科技是软件、硬件和应用的完美结合;他希望小米具有极客精神和创造力;他希望小米颠覆现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他希望小米手机成为一款“社交产品”,并靠它来赚钱;他希望小米手机完全通过互联网销售,颠覆传统渠道。
于是,他费尽心思让小米成为一家看上去无限完美的公司。
“我们这三个方向是一个整体,但也是可以各自独立发展的,每个方向都是一条独立的出路,形成一个独立的业务方向。很多人都问我小米手机做失败了怎么办,失败了又怎么样呢?我有三个方向呢。”雷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