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一个17岁、身高2.22米的稚嫩身影,在职业生涯的第一场比赛中栽了15个跟头。那个紧张瘦弱的年轻人不会想到,20年后他会从这个舞台的初学者,蜕变成这项运动在中国的“掌门人”。
2月23日,姚明以全票当选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对这位昔日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MVP、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选秀状元、休斯敦火箭队的当家球星、奈·史密斯名人堂成员、上海大鲨鱼队老板而言,篮协主席这一最新身份,既是众望所归,也难免压力挑战。
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员,姚明拓宽了中国球员的海外通道,提供了另一种发展的参照。相比在美国联赛的耀眼,在国际赛场上,中国队的表现同样令人惊喜连连:两度奥运会第八名、卫冕亚锦赛冠军、世锦赛稳步提升,中国男篮也顺势进入“姚明时代”……姚明不仅满足了中国球迷对本土球员最大的想象,更点燃了越来越多的人对篮球这项运动的激情和期待。
离开赛场的姚明,并没有离开篮球,更没有离开人们的视线。从2009年起,姚明摇身一变,从“姚中锋”变成了“姚老板”“姚董事长”。他执掌下的上海大鲨鱼队,除了换帅初跻身常规赛第四、闯到半决赛的惊艳外,也随着姚明的退役,慢慢退去了光环。但与球队的低调相反的,却是姚明个人形象的持续发酵。在全国两会现场,姚明为中国篮球的未来出谋划策;在网络上,以姚明为形象的表情包风靡一时;在篮协渐进式改革的动议上,也总能看到姚明的名字……姚明以一个公众人物的身份,参与公共事务尤其是篮球运动的讨论,让人们在他硕长的身躯、矫健的勾手之外,嗅到了姚明脱掉运动服的另一种可能。
而之所以需要另一种可能,是因为“姚明时代”落幕的中国男篮,似乎陷入了怪圈。2009年惨败伊朗,亚洲霸主拱手相让;2012年伦敦奥运,五战皆墨;2013年亚洲赛场,仅列第五历史最差;2016年巴西里约,排名垫底……在国内赛场上,球场暴力事件频发,球迷谩骂横行,裁判执法屡遭质疑,外援引进混乱,市场开发滞后,甚至篮协与各俱乐部之间也嫌隙纵生……如果说,姚明的运动员生涯,让球迷们开始有勇气做一场有关中国篮球崛起的梦,那么时至今日,包括球迷在内的所有人都意识到,离梦想的实现还有段距离。而呼唤姚明的回归,何尝不是球迷们继续这番梦想、无悔中国篮球的一致选择?
当然,理想的实现不能单靠热情的浇灌,还需要务实的耕耘。有人曾经苛责姚明的成功,是家庭熏陶、体制选拔和市场烘焙下的混合产物;有人用邓亚萍折戟商场的例子,来暗示姚明当选的结局;有人用宁泽涛的叛逆下场,来证明市场与体制的不可相容。不可否认,举国体制下的篮球运动,同样有着体制机制的积弊。诞生于这一环境中的姚明,对此了然于胸,但成功征战NBA的他,却更加了解市场的力量、经营的工具,而这正是中国篮球改革所必需的元素。上任伊始,姚明就表示,当前最迫切的是职业联赛改革,将征召制度改为邀请制度。这无疑释放出锐意进取的信号,而这,也正是中国篮球未来该有的样子。
其实,姚明当选篮协主席,无论是欣喜,还是担忧,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体育人才的选用,关乎中国篮球乃至中国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如同在NBA的赛场上,姚明尽管伟大,但后来者层出不穷;在中国体育前行的道路上,更多的姚明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