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美国民主,背离初心

□ 温宪 《 环球人物 》(

    就在距入主白宫仅有一步之遥的时候,特朗普于10月22日在葛底斯堡发表演说:“林肯总统在任时的美国,也曾处于极度分裂状态。如今,我们的国家已是四分五裂。”

    这是一句实话。

    这次美国总统大选很混乱。相互抹黑,争相“比烂”,阴谋阳谋时时有,惑乱谣言满天飞,本应严肃争辩国事的场合成了儿童不宜的谩骂大战,从初选到大选,诸多候选人的道德水准普遍被拉下。

    美国的民主到底怎么了?

    让全世界瞠目结舌

    自美国建国以来至2016年,每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已举行了58次。在200多年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美国民主成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实践之一,从制度安排、操作机制到法治管理等方面有着许多可圈可点、可学可借鉴之处。

    但事无全美,人无完人,更何况时移势易,大浪淘沙。200多年过后,美国的民主虽然还有着历史惯性,但在一定程度已经背离初心,并多少有些无奈。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835年问世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民主制度使人们心中的嫉妒感情发展到了最高点,这与其说是因为民主制度给每个人提供了使自己与他们拉平的手段,不如说是因为人们总是觉得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这些手段。民主制度唤醒和怂恿了永远无法完全满足的要求平等的激情。这种完全的平等,总是在人们以为得到它的瞬间,便从他们的手中溜走和消逝了。人们经常热衷于追求那种近得足以使人摸到,而远得又使人取不到的重大利益。”

    2016年的选战佐证了这一切:特朗普和他的共和党对手们相互嫉妒,互相拉低对方的档次,而手段如出一辙地难看。与过去200年不同的是,所有难看都用无微不至的自媒体即时直播了。于是,全世界瞠目结舌。

    “政客”已经是贬义词

    总统选举是在选择最受公众信任的人出任国家最高权力掌门人,但美国民主制度并不能保证最为恰当的人士成功当选。比如,小布什与戈尔的“世纪选举之争”,今后从历史角度来看,小布什真是最恰当的吗?

    180多年前,托克维尔就已观察到这一现象。

    托克维尔注意到,较之华盛顿、杰斐逊等建国之父,美国政治家素质愈发低下。“今天,在美国,最卓越的人士很少去当官,乃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而且必须承认,这也是随着民主发展而产生的结果。”人们并不是总能按民主方式去选择值得他们信任的人,一方面,民主带来的那种天然的嫉妒使人民排斥卓越人物当权,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力量使卓越人物远离政界,因为他们在政界的竞技中难以保全自己免于堕落。1830年,衡平法院首席法官肯特便在《美国法释义》中写道,“最称职的人,也许为了不在普选中当选,而在行动上不十分积极,在精神上保持十分严肃。”

    时至2016年,这一规律性现象更加显现出来。“政客”在美国早已是一个具有贬义的词汇。是政客就得会装、会演、会忽悠,真话不多,假话不少。在这样的氛围中,有意竞选美国总统且政策主张不走左右两个极端的就更难出头,前纽约市长、无党派的布隆伯格便是一例。

    在2016年初选阶段,当共和、民主两党内部打得乌烟瘴气之时,不少人关注布隆伯格是否出山。一向不苛言笑,且“在精神上保持十分严肃”的布隆伯格最终决定不蹚这潭浑水,因为他经过权衡,看到美国的现有民主机制并没有给他这种机会。

    2016年3月7日,布隆伯格公开表示,“我研究一下数据后,在我看来,如果加入选战,将无法赢得最终的胜利。我相信,我能赢得多个州,但不足以赢得当选总统所需要的270张选举人票。在一场三方选战中,任何一位候选人都不太可能赢得多数选举人票,那么选择总统的权力将由美国人民之手转交给美国国会。事实是,即便是我赢得最多的选票和选举人票,我也非常不可能赢得选举,因为大多数国会议员将投票给他们所属党的总统候选人。那些忠于其党派的国会议员,而不是美国人民或者选举人团,将决定谁是美国下一任总统。”

    金钱与极化政治的“怪胎”

    美国民主制度无力扭转不断加剧恶化的政治生态极化,在时代、国情、科技变化的大背景下,愈显僵化的民主机制漏洞百出,使得美国民主的质量大打折扣,其一度得以自傲的光环黯淡了许多。

    从选区的划分、候选人的确定、候选人辩论问题的设置、辩论主持人的选定、直播现场镜头的切换、选民资格的审定、当地选举时间的确定、现任政府不动声色地干预等诸多环节来看,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有各式“猫儿腻”,也确实发生了各种“猫儿腻”,至于最后由“选举人团”投票表决的做法,一直是美式民主中具有极大争议的规则设定——谁赢了一个州的普选票,哪怕只赢一张,谁就通吃该州的选举人票,结果赢了全国普选票的人未必就是总统。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各种新媒体的运用成为竞选的锐器,同时也是各种“超级黑”的便捷通道。在此次大选中,希拉里阵营被曝出利用互联网操纵民意,通过电子邮件抹黑党内竞争对手桑德斯。美国的民主制度中迄今没有对这类违背“公平、公正”竞选原则“黑科技”的界定、审核和法办手段,成为美国民主的漏洞。在这种环境下,越走极端的候选人,越容易成功。

    从规则上看,成为美国总统初选候选人的门槛并不高,大门对每一位合乎标准的公民敞开,显得很公允,但其背后的金钱杠杆使得大选成为疯狂的金钱政治游戏,最终演变成为与朴素的民主原则南辕北辙的“钱主政治”。

    没有金钱,便没有媒体的报道、广而告之的宣传、竞选活动的举行、选民眼球的聚焦,更没有最终大选的胜利。金钱魔咒的背后便也生出无数见不得人的利益交易和允诺,使得看起来表面光鲜的民主内里愈发脏肮。美国最高法院数年前关于政治献金的裁决,客观上将金钱政治的猛虎放出牢笼,任其在本次大选中肆意咆哮。

    事实似乎已经表明,美国民主选举机制在金钱与极化政治的侵蚀下,正在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奈地拖向疲惫。从总统到国会两院议员,先在大选之年经历了一次疲于当选的过程,两年后又需经历一次中期选举的考验,再过两年又需面对疲于连任的拼搏。在这种政治周期中,两党内的温和派人士没有多少机会得到背后强大金主的支持而掌握权力,其结果是政治愈发极化,谁上台都难以干成什么大事,不少竞选时的承诺一再成为泡影。

    每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是美国各种政治势力能量释放的开阀期。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巧舌如簧的才能请不要来。这种激情奔放的政治周期本来就有着与理性相悖的极端冲动,在不断极化的政治生态中,那些有着极为鲜明个性与强烈雄心的候选人借势成为争夺选民眼球的弄潮儿,成为在美式民主卵翼下想拦都拦不住的“怪胎”。

    中美关系大格局不会变

    在2016年大选期间,种种极端言论肆意泛滥,其中一些涉及中美关系。特朗普的当选会对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国际形势产生一定影响。就中美关系而言,大的格局不会也不应该发生改变方向的骤变。

    特朗普入主白宫后,中美关系中发生磨擦的焦点有可能更多地转移至经贸关系。但终究形势比人强,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仍为大势所趋。明眼人都会懂得,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基于两国人民实实在在的利益诉求,促进两国经贸关系健康发展是实现“双赢”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特朗普在获胜后表示,他将会把美国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会和所有人民、所有国家寻求一致而不是敌对,合作而不是冲突。

    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若能本着良好的政治意愿,中美两国关系就能取得更大发展,也更能造福于中美两国人民。

“大嘴”吞下希拉里
哭笑不得的胜利
赢得“被遗忘的大多数”
美国民主,背离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