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春,1956年出生。1983年获美国俄勒冈大学数学系硕士;1987年获美国西北大学管理经济学和决策科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
多年以来,中国老百姓心中有一个隐性的共识:银行是不会倒闭的,因为政府会托底。但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日益临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显得越发迫切。经过几轮的准备工作,2015年3月3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并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机构酝酿22年之久的存款保险制度终于向社会公众揭开了面纱。这项制度的施行将对中国银行业发展以及百姓生活产生哪些影响?4月8日,《环球人物》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
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通俗地说,一旦银行破产,储户的存款可由保险机构进行赔偿,以避免或减少损失。截至2011年底,全球已经有111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从表面上来看,中国之前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张春对《环球人物》记者表示,国际上通常把存款保险分为显性存款保险和隐性存款保险两种,前者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机构设置以及有问题机构的处置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后者则是以国家和政府的信用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商业行为进行担保,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中,即国家虽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但在银行倒闭的时候,政府都会采取某种形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因而形成了公众对存款保护的预期。
张春对《环球人物》记者表示,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与西方发达国家是比较接近的。在这方面美国是典型代表,其存款保险制度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建立了。“在很多年里,美国存款保险的上限只有10万美元,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美国政府才上调到25万美元。在存款保险的制度架构上,美国跟中国的情况大体一致,只是美国专门建立了一个存款保险公司,而不是由美联储主导的,因为美国的监管体系是多头监管,这一点与中国不同。”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银行业发展增速放缓,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试点等重大改革全面推进,正是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佳时机。新颁布的《存款保险条例》既涵盖了保护存款人的相关条款,也涵盖了事前风险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风险处置等重要内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银行出现意外时,并非所有的存款都会得到赔偿。《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此外,存款保险的投保人是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而非存款人。
百姓存款更有保障
《环球人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张春:存款保险制度在国际上是一个通行的制度,老百姓在商业银行里的存款受到政府保险基金的担保,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当银行出现问题时,储户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甚至可能出现恐慌情绪,导致银行挤兑,金融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扩散,引起连锁反应,给国家经济稳定带来威胁。
大家都知道以前中国的银行是有政府的隐性担保,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隐性的全额担保;而现在的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有限的、显性的担保。这样可以让老百姓明确知道国家是有担保的,但这种担保是有限额的,所以不能过度依赖国家。如果你的钱特别多,或是特别大的机构存款,今后就要考虑银行所能承担的风险,这对大型机构积极监督银行也是有益的。
《环球人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否意味着央行不再为商业银行托底了?老百姓的存款风险是不是有所增加?
张春:央行原来是隐性无限额托底,现在是显性有限额托底,而且也不是为商业银行,而是为储户托底。如果你的存款小于50万元,存款风险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更小了,因为保险机构为你明确担保了50万元。如果你的存款超过50万,风险可能会提高,那么你就要考虑是不是把所有的钱都放在这一家银行。
《环球人物》:那么银行缴纳的保费会不会转嫁到储户头上?
张春:缴纳的保费比例很低,只占了存款的万分之几,大多数储户应该不会感觉到保费带来的影响。
《环球人物》:对老百姓来说,50万元的最高偿付限额是不是太低?
张春:我个人觉得,这个限额不能算太低,因为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在一家银行的存款数额都不会超过50万。即使有超过的,也可以分开存在几个银行里。另一方面,设置限额可以让储户监督银行,尤其是机构储户,他们是有能力了解银行情况的,这对银行能起到监管作用。这样安排既保障了绝大多数储户的利益,减少了他们的风险,又能激励一些储户去监督银行,两个方面都照顾到了。
《环球人物》:今后富人存钱是否也会故意分成很多账户,以降低风险?
张春:是有这种可能,但这种人毕竟也是少数。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99%以上的储户存款都是少于50万的。由于存款保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尤其是银行挤兑,所以只要大多数人的存款能被保险到,系统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就低很多了。
《环球人物》:除了存款以外,储户购买的保本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会受到保障吗?
张春:这些是不会受到保障的,也不应该受到保障,因为理财产品本身是有风险的。现在,央行只明确地推出了存款保险,也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只有银行存款是受到央行保障的,其他的理财产品、货币基金就是有风险的,投资人在购买时自己要提前考虑到这一点。
促进银行业良性发展
《环球人物》: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后,对银行业的影响在哪些方面?
张春: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可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保障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所以更有利于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储户通常都会认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更小,更愿意把钱存进大银行里。有了存款保险制度后,将钱存进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区别就不是很大了。这将增强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心,提高民营银行的竞争力。反过来,民营银行的发展将使大型商业银行的危机感增强,有助于提高银行业整体的创新水平,对银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储户在选择银行时将更加谨慎,风险较大的银行拿到的存款会减少,这也有利于市场对银行业进行更好地监督。
《环球人物》:存款保险制度本身是否也存在风险?
张春:是的。因为存款有了保障,储户会更倾向于根据存款利率高低来选择银行,这可能诱发银行道德风险,比如将大量信贷资产配置于高风险投资中,以获取高额回报。一旦经济出现较大波动,高风险行业容易演变为大量不良贷款,进而导致金融体系陷入危机之中。另一方面还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敢冒险的银行会提供更高利率,以吸收更多的存款,而稳健经营的银行反而可能会被市场淘汰。换句话说,虽然存款风险下降了,但是银行觉得政府在担保,所以它自己愿意承担的风险反而在加大。所以有人认为这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病,政府过度保险,会导致银行投资到风险更大的地方。每一个制度都是有利有弊的,尽管存款保险制度还存在一定争议,但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没有这个制度肯定会更糟糕。从西方经验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银行风险确实比之前下降了很多,所以关键在于通过监管方式的改变或微调,把风险降到最低。
《环球人物》:普遍认为,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前奏。
张春: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在利率完全放开之前,存款保险制度必须要建立起来。因为利率放开以后,银行的确会遇到风险,也有可能会倒闭,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存款保险制度,一旦银行有了风吹草动,就会引起挤兑等问题的产生,所以它是利率市场化的准备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实现利率市场化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利率放开了,对未来整个经济的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金融的实力,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已经不是一件长远的事情了,我个人认为在未来一两年或两三年内就会基本实现。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只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之一,还需要其他条件一起跟上。比如,利率放开之后,融资成本上升,有些企业或银行可能觉得比较难承受;再有,存款利率上升以后,会不会传导到贷款利率,对企业的融资成本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有风险的,但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本身是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更有效的方法,优于用行政方式去管制利率。所以我估计接下来会一步步地走,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会有更快、更实质性的推进措施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