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母子健:投资纪录片空间很大

他的作品《独·生》入围2015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候选名单

□ 本刊记者 尹洁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母子健,1988年出生。2013年毕业于纽约大学新闻与纪录片专业,首部纪录片《独·生》获美国2014年学生奥斯卡纪录片单元铜奖,并入围第八十七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候选名单。

    纪录片《独·生》是母子健的毕业作品,获得了美国2014年学生奥斯卡纪录片单元铜奖,并入围2015年第八十七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候选名单。拍摄这部短片时,母子健还是美国纽约大学新闻与纪录片专业的一名中国留学生,现在他已经成为美国纪录片产业化体系中的一员,每三个月来一次中国,寻找可供拍摄的“项目”。3月27日,他在北京一家咖啡馆里接受了《环球人物》记者的采访。在他看来,纪录片承载了社会与投资的双重价值,成熟的产业体系可以使纪录片发挥最大的社会影响力,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价值,而中国在这一领域还是一片“蓝海”。

    《独·生》背后的快车道

    母子健是北川人,那里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时,他在四川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读大二,因此躲过一劫,但他的爷爷、堂弟等很多亲人都在灾难中去世。不久后,母子健得到了赴美交流一年的机会,其间他开始对纪录片产生兴趣。2011年本科毕业后,他申请到了美国纽约大学的硕士奖学金,专业方向是新闻与纪录片。

    《独·生》最初只是母子健的学生作业,通过学校的资源,他获得了1000美元的启动资金。接下来是4个月的拍摄期,他追踪了在地震中失去独生子女的三个北川家庭,透视了失独家庭心灵重建的艰难,希望唤起人们对一些政策和制度的反思。

    拍摄工作都由母子健一人完成。“在那4个月里,我和这3个家庭吃在一起、睡在一起,每天观察并记录他们的生活起居。”拍摄完成后,他把片子带回美国进行剪辑,加上后期制作,又花了近一年时间。

    《独·生》于2013年制作完成,在业内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拿下了2013年洛杉矶亚裔影像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2014年学生奥斯卡纪录片单元铜奖,并入围了第八十七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候选名单。

    从一个纪录片门外汉到获得业内关注,母子健只用了一两年时间。他认为自己的“幸运”与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纽约大学在电影领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培养了李安、奥利弗·斯通等国际级导演。我们的老师也都是业内资深人士,我们在做的看起来只是一个研究生项目,其实行业参与程度非常高,而项目的影响力之所以大,也是因为参与者是行业中最有话语权的人。另外,学校资源非常丰富,片子拍出来后,可以提供很多播放渠道和视频网络,所以我相当于拥有一条快车道。”

    纪录片产业链

    母子健所说的“快车道”其实就是美国已经成熟的纪录片产业化体系。“纪录片在任何地方都是小众的,在美国也是。20多年前,美国的纪录片行业跟中国现在一样,没有市场化体系,导演们都是以作品为基础寻找投资和发行,片子拍出来就行了。后来,随着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一些投资人发现纪录片具有很强的社会议题性,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推动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其中也蕴藏着市场价值。于是就有很多机构,比如私人慈善基金等,开始把投资纪录片作为产生社会影响的方式,这逐渐成为美国纪录片行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母子健对记者说。在他看来,中国的慈善机构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阶段,以捐款捐物为主,而美国那边更关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改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电影节在某种程度上都变成了投资机构,比如圣丹斯国际电影节,现在也是一个投资实体了。此外,国际上有很多纪录片节,只要有好想法,你拿两张照片或者一张纸都可以去融资,只要他们认为你的想法可以带来社会改变,有商业影响力或者社会回报,就会给你提供资金和资源。换句话说,当你的想法成为一个‘项目’,你就成为一个被投资的对象,从拍摄、制作,到媒体报道、播放渠道、影响力推广等,都是其中的环节,投资方会提供一个专业的团队帮你运作,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这是过去10年西方最普遍的做法。”

    在美国相对成熟的市场体系中,新闻类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仅仅是个开始。“拍片子本身不需要多少钱,越往后越需要资金,包括后期制作的人力、进入各个平台播放等,所以导演就是跟着项目走,可能拍片子的只是一两个人,后期才是整个行业参与进来。这是美国最有优势的地方,而中国现在没有,导演只能单打独斗。一部好的纪录片要发挥最大的社会影响力,需要有专业的制片人,找到资金,建立团队,找到合适的推广平台,进院线,进网络,进入公共视野……中国现在很缺这样的专业人员。找导演相对来说很容易,但制片人才能让片子具有专业水准。”

    至于商业回报,主要是通过大量可播放纪录片的网络。“受众选择买或者租,按次数付费;如果在电视台播放,会有播出费;还有一个就是教育市场,美国几千所大学都会购买此类纪录片,一张DVD可以卖到300美元,因为公立大学的需求度是很稳定的。总体上说,这种纪录片并不是常规意义上通过电影院发行的。”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在母子健看来,美国纪录片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加上媒体环境不同,美国人对纪录片作为信息来源的依赖已经下降了很多,但中国还处于“一部好的纪录片可以引起爆炸式传播效果的阶段”。近年来的一些“现象级”纪录片也验证了他的看法。

    有市场,有资本,有人才,为什么中国的纪录片市场没能像电影、电视剧那样蓬勃发展?一位新闻纪录片行业的资深人士对《环球人物》记者表示,中国的纪录片从业者还不懂得和市场妥协。“有很多卫视找过我,说只要你的(纪录片)收视率能达到某个电视剧的平均收视率,我们单集收购价格可以给你15万。市场已经到来了,但中国的纪录片人还没有准备好。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拿出好的纪录片产品,去市场上敲门。”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机遇。母子健告诉记者,过去两年,美国纪录片在网络平台的播放方式也出现了很多新形态。“美国这两年最突飞猛进的一点,就是小成本话题性纪录片在很大众化的网络平台播放,公众获取方式非常便捷,所以会出现疯狂点击的情况。”他认为,目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对于纪录片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成本效应。“以前电视台很少会花钱购买纪录片或小众化的节目,但现在出现了更多独立网站和视频网站,会拓展一些新的渠道为小众服务。小众用户在互联网上很容易积聚起来,能形成一个很大的细分市场。此外还有大数据应用,可以根据每一个用户的浏览记录判断个人偏好,能非常精准地把用户喜欢的内容加以推荐,这种模式对纪录片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发展渠道。中国在这些领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创业点评:与美国的成熟模式相比,中国的纪录片产业还处在成长期。但正如一位投资人对记者描述的那样:“目前是困难大、市场小,等到困难小、市场大时你再进去布局,已经晚了。现在这个曲线爬得非常缓慢,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曲线会变得非常陡峭,瞬间就上去了。”显然,纪录片市场值得投入精力、尽早布局,目前也有很多资本在等待机会。相信未来的纪录片市场将会越来越主流化。

存款保险,让百姓存钱更放心
三得利掌门,苦水中成长的“富三代”
母子健:投资纪录片空间很大
“虚荣指数”难拉动经济
前沿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