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富》杂志有个“最佳雇主”排行榜,是通过调查员工对企业的评价而评选出的。这个排行榜问世以来,有13家公司年年榜上有名,其中,美国高盛公司是唯一一家投资银行。这让很多人觉得诧异。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华尔街饱受批评,金融机构在很多人眼里成了“贪婪”的代名词。这种情形下,高盛能持续保住自己在职场的“金字招牌”,还真不容易。
一流的福利待遇
高盛人挣钱多,那是不假。有华尔街投行人士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总体上说,美国投行的员工收入是全球投行里最高的,而高盛这家有近150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在美国投行里又是“领跑”者,收入一直都比同行高一些。眼下正是华尔街刚发完奖金的日子,高盛CEO布兰克费恩乐得合不拢嘴。他刚拿了88422股高盛股票,价值1470万美元,比去年多了43%。这还只是他报酬的一部分。这一年,高盛股价涨了39%,他也算功不可没。高盛还没公布他2013年的总收入。不过,2012年,布兰克费恩赚了200万美元底薪,加上现金奖金570万美元,以及股票奖励和各种补贴,算下来总收入超过2100万美元。
水涨船高,高盛的3.26万名员工,人均年收入高达38万美元。当然,这其中也有“贫富不均”,在投资、信贷等业务部门工作的员工较高,而在后台技术部门的1/4员工收入就低一些,有的年薪不过数万美元。在业务部门,从中低层的分析师、经理、总经理到高层的2000位董事总经理和450位合伙人,收入也是金字塔形的,少则十多万,多则上百万、数百万。
除了高薪,高盛的办公条件也是一流的,其全球总部在纽约曼哈顿南端金融区,一河之隔的新泽西州泽西市也有一栋办公楼,两处一共有上万员工。为方便两楼间的交通,高盛有两艘专用渡轮,在哈德逊河上来回接驳员工。
全球总部门口只有一个箭头指示和门牌号码,没什么醒目标志。按高盛主管企业服务和房地产业务的全球联席主席盖仑的说法,高盛这种风格就像高级定制的西服,精心剪裁而优雅含蓄。走进总部大楼,可以看到白色橡木装饰的内墙和大堂里的抽象壁画,风格简洁而雅致。高盛总部有6个交易大厅,每个面积都比足球场大1/4。还有整整两层的开放式办公区域,有各种客户会议室。
总部11楼有个“空中广场”,这是一个带着天窗的空中大堂,人们可以喝咖啡、聊天。沿着“空中广场”的螺旋式楼梯走下一层,是庞大的健身中心,一台台跑步机俯瞰哈德逊河。高盛每个星期都有超过70个健身班,公司还赞助篮球、台球等活动,有太极拳俱乐部,瑜伽课程,还有一个经常在当地龙舟比赛获胜的龙舟队。大楼里还有理疗中心、医务中心,以及皮肤科和整形外科专家现场服务。公司的医疗保险计划负担员工的医疗开支,员工自己也掏点钱。
高盛的餐厅食品也很丰富,但价格并不特别便宜,这一点和谷歌公司很不一样。谷歌所有的食品都是免费的,高盛则是“随行就市”,如果你在用餐高峰时段去,还得付更多价钱。盖仑说,这就是两个企业的文化差异。“我可以扣下你的一部分收入,把它补贴到餐厅里,也可以把钱给你,让你选择去哪里吃饭。我们选择了后者。”事实上,高盛的餐厅也容不下所有员工一起用餐,而是只能坐下35%的人。盖仑说,高盛鼓励员工到附近用餐,这样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为了方便员工,公司也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在总部附近街道安排了一些著名的餐馆开设分号。
高盛的美国员工能享受4个月的带薪产假,为哺乳期的妈妈们准备了托儿服务,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总部甚至还有一个攀岩墙,孩子们可以使用。高盛也提供在家工作的选择,有30%的员工都选择远程工作。
激烈竞争中注重合作
别看待遇好,在高盛工作却是异常辛苦,一星期工作七八十个小时是常态。老员工们提醒后辈,当心出现“胃痉挛”和“半夜突然惊醒、大喊大叫”,这些都是承受极大压力带来的症状。去年,高盛面向新入行的年轻员工推出一个辅导项目,主要是指导年轻的分析师们不要在星期六工作。在高盛的会议室里,常可看到员工们参加冥思活动,导师指导他们吸气、呼气,放下所有的压力。这个课程是高盛“压力管理”活动的一部分。
像所有的投资银行一样,高盛每年都要对业务人员进行考评,业绩好的留任、升职,业绩差的卷铺盖走人,通常业务部门每年裁掉5%表现最差的雇员。有业内人士透露,高盛对员工炒鱿鱼比较“人性化”,会给被辞退员工一段较长的时间,让他去找工作,有时甚至会在职位上提拔一下,让他在职场上显得体面点。如果整个公司不景气,或者为提高利润,裁员幅度会更大。2011年至今,高盛已经裁员数千人。
但有趣的是,业务量如泰山压顶的高盛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同事间彼此合作的氛围。有高盛员工说:“协作文化在高盛不是一个神话。人们不是假装乐意在团队中工作,而是真正接受团队合作精神。”高盛负责投资者关系的合伙人霍尔姆斯说:“在许多竞争激烈的公司,人们不愿帮助同事。但当你来到这里,你会意识到这种行为会妨碍你。”事实上,高盛在招聘新人时,会设法剔除那些不愿与人合作者。霍尔姆斯说,他们会问应聘的大学生,什么是团队合作精神。有人会说“我在研究小组里会和大家分享我的笔记。”但这是错误答案。正确答案是:“我会花时间帮助做得不太好的人。”这里面的差别似乎很微妙,但那些只关注自己的人会失败。强调合作其实是一个聪明的做法。投资银行的大项目都必须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完成,高盛一直是声誉最高的美国投行,这得益于其内部的“合作文化”。
与精英一起工作
进高盛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去年,有9.76万人申请高盛的职位,只有不足3%的人如愿以偿,这比进哈佛大学的难度高两倍。一个新员工进入高盛,可能要经过二三十个人面试。但正因为如此之难,吸引力才更大。高盛也的确出了很多名流,美国前财长鲍尔森、鲁宾,前总统高级经济政策顾问温伯格、前副国务卿怀特黑德等都是高盛出身。高盛人“总是把自己看成全球资本主义车轮上的重要角色”,并希望追求“比个人利益更重大的一些东西”。
高盛员工也非常满意于公司履行其“企业公民”的职责。高盛有个“1万女性”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女企业家创业,公司投入了超过1亿美元资金。还有一个“1万小企业”项目,在美国和英国为企业家提供创业培训和启动资本,已经投入了5亿美元。从2010年开始,高盛从全体合伙人的薪酬里拿出了11亿美元,投入一个慈善基金。高盛还有一个全球义工服务项目,支持员工参加志愿者活动。
为吸引精英、培养精英,高盛在5年前推出一个“重返职场”项目,类似实习生培训,让那些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两年以上的人藉此重新返回职场。这对那些曾经离职看孩子的女强人们特别有吸引力,参加项目的女性有一半以上获得了高盛的全职工作。高盛也为退伍军人准备了一个类似的项目,参加项目者几乎全部得到了正式聘用,曾经在美国空军担任IT技术部门主管的布莱恩特还成为高盛的人力资源经理。她说,自己在培训班学到的第一课就是该穿什么:“我意识到再也不能扎个马尾辫就来上班了。”而许多员工说,在高盛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有机会“和一个超级精英群体一起工作”。他们说,高盛人“不一定是最聪明的,而是聪明、有趣又对世界充满兴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