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留学“镀金”,根本不值

崔李李 《 环球人物 》(

    在《季羡林留德回忆录》中,作者写道:“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当时称之为‘镀金’,一回国便身价百倍。”那是20世纪30年代的真实国情。但现在,这样的日子恐怕一去不复返了。近期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中国海外留学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近114万,同时,留学归国人数也同比增长了46%,被称为“史上最大回国潮”。

    留学出国和归国人数双双“井喷”,令人思考。前者说明海外教育仍受国人追捧,而后者,除了证明中国的人才吸引力增强外,似乎也说明以往想靠留学实现海外就业定居的道路越来越不好走了。整体上看,留学性价比正在下滑。

    不妨先算一笔账。根据留学机构金吉列的数据,考虑到学校性质、院系专业、地理位置等不同,到美国读高中的学费一般在15万—30万元人民币/年,本科5万—25万元/年,研究生8万—25万元/年。再算上生活费、书本费、杂费等,全部加起来普遍在20万—40万元/年。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留学费用也与此不相上下。留学几年下来,费用通常需要数百万元。而回国后,留学生马上要和本土学子展开激烈的就业竞争,也要四处投简历、笔试、面试,找到工作后,几千元的起薪与国内毕业生相比毫无优势可言,而他们留学的花费却是国内学生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留学生在国内人才市场上的优势下降,根本原因是国内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10月初,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北大和清华的排名都进入了前50强。在很多领域,本土毕业生都具备了与归国留学生竞争的实力,甚至因为更了解本土情况等因素而更胜一筹。

    其次,随着出国和归国人数的大量增加,市场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与早年间对留学生的膜拜相比,如今国内很多单位在用人方面有更理性的态度。他们更多从实际需求出发,而不仅从学历学位高低,或是否有留学经历去选择人才。

    此外,留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是留学投资回报率整体下滑的又一原因。国外优秀大学的名额有限,很多留学生只能到一些三流大学、专科学校,甚至非正规的“野鸡大学”就读。随着近年来一些归国“野鸡博士”的学历被揭穿,国内对海外学历含金量的警惕性大大提高。像《围城》里的方鸿渐那样,拿着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的文凭荣归故里、混个副教授的手法,已经很难行得通了。

    尽管如此,却仍然有不少盲目的家长,把出国留学当成让孩子摆脱学习烦恼的救命稻草。看到孩子在国内学得很痛苦,以为送到国外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无论国内国外,要进入一流大学,要成为顶尖人才,都需要长期刻苦的努力。在这方面,家长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是抱着理性的态度选择优秀学校,让孩子在国外独立生活几年,不仅可以学到西方先进的知识理念,也可以扩展视野、锻炼能力,这种留学投资当然是有价值的。相反,如果仅仅出于“崇洋”、“镀金”的心理,以为出国能包治百病,于是不惜花费一辈子的积蓄,送孩子上一所国外二三流大学,那么无论在投资回报还是人生回报上,就都要打上问号了。

    我们要提醒家长们,在期待留学带来的好处时,也要看到环境、个体差异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引起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对留学市场供求失衡等困难有充分准备。笔者身边有不少孩子很小就被送到国外念书,巨大的社会文化差异让他们难以适应,留学生活异常痛苦。还有家长以为投入越多回报越多,在留学时机、学校、专业的选择上急功近利,导致孩子回国后并不比国内普通二本毕业生就业容易。

    钱钟书曾经借方鸿渐之口讽刺国人留学的盲目性:出洋好比出水痘、出麻疹,“非出不可”;留学的目的也不过是“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七八十年过去了,中国人在留学问题上应该更加自信、成熟、理智,要考虑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打算。事实上,留学本身并非“围城”,只要权衡利弊得当,进或不进都是正确的选择。

留学“镀金”,根本不值
民企要与国企实现双赢
沃特萨,拯救倒霉的黑莓
4G,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困难时期要练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