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被媒体称为中国高校“换帅年”。一个个副部级高校校长或书记相继更换,密度之大、范围之广,为建国以来之罕见。
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在这一长串“换帅高校”名单中,北京大学格外引人注目。
在各界期待中,新任北大校长周其凤“未出茅庐,先声天下”,他的简历被媒体纷纷转载并加以评论。周其凤是谁?他又能给北大带来什么变革呢?
初显性情
11月20日,记者来到北大校园。师生们说,他们当天打开校内电子邮箱时均吃了一惊,“周校长给我发信了!”
61岁的周其凤在信中对师生们说:“为了北大,我或许会一次次地向您讨教,那就请给我以耐心;或许需要您的主意,那就请给我以智慧;或许需要您做出奉献和牺牲,那就请给我以慷慨;更有时候如果我真的犯糊涂了,那就请毫不客气地给我以棒喝。”师生们对信中的这一段甚为赞许,认为新校长诚恳、朴实。
教育学院07级硕士生康乐告诉记者,他见证了周其凤校长的首次公开亮相。11月18日,在北大“校友配比基金”设立仪式上,主持人介绍新校长时将周其凤念成“许智宏”。周其凤走上台后主动打圆场,称“自己刚去吉林大学时,不免会把吉林大学说成北京大学,还希望别人鼓掌”。对此,与会者给予热烈的掌声。
“周校长挺风趣的!”康乐说。
爱心社创始人之一、地球与空间物理学院王德明老师用“亲切”形容周其凤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11月22日,周其凤在出席爱心社15周年社庆时说:“做好任何事情都以爱为基础。作为老师,没有爱心教不好课;作为校长,没有爱心治理不好学校。”
“周校长的一番话为现场氛围添加了几许温情。”王德明对记者说。
记者找到了周其凤的秘书,希望联系采访,但秘书说:“周校长正在熟悉情况和做调研,目前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苦中求学
周其凤曾用穷苦和不屈来形容自己的童年。据《长沙晚报》登载,周其凤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偏僻的小山沟,父亲很早过世,母亲独自一人抚养4个孩子,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
周其凤就读的初中离家有60里山路,高中学校有80里,这似乎预示着他的求学之路崎岖坎坷。事实上,欠学费的苦恼始终与他早年求学生涯如影随形,有几次他几乎辍学。1965年,顽强好学的周其凤幸运地考入北大化学系。当时,母亲给他买了一双布鞋,可周其凤实在舍不得穿。从老家去长沙坐火车,周其凤硬是打赤脚走了两天两夜。
本科时的周其凤在同学们的眼中“非常勤奋、踏实”。“文革”时,大多数人在轰轰烈烈闹革命,周其凤却借了本英文版《普通化学》认真钻研。当时的原版书被列为禁书,周其凤只好偷着看,看不懂的地方就整段背下来,再去请教外教。
“文革”结束后,周其凤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著名化学家冯新德的硕士。1980年1月,他成为改革开放后北大首批公费留学生,赴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留学期间,周其凤仅用两年零七个月就拿下了博士学位。随后,他没有留恋富裕生活,于1983年5月返回北大执教。
“周其凤用留学期间节省下来的奖学金购置了一批专业设备带回国,这给大家留下很好的口碑。”一位比周其凤高一届的校友回忆说。
周其凤长期在高分子领域进行思考和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证明。这种高分子材料可以应用于当前信息科技领域,一位美国专家跟他开玩笑说:“你要发财了!”而周其凤并没有靠学术发财,他执著地坚守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并于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学生眼中,周其凤院士不仅是学术权威,更是精神导师。他常常告诫学生,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他的一位学生说,周其凤做了博导以后还到火车站去接学生,曾把学生的行李箱一口气扛上4楼。
敢堵枪眼
从2001年起,周其凤离开熟悉的高校,在教育系统内开始了仕途生涯,先后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等处任职。
2004年7月,周其凤于危难之际担任吉林大学校长。当时的教育部长找他谈话说:“我不是让你去当官,而是让你去堵枪眼!”
周其凤没多想。“我去!”湖南人身上的那股劲儿在周其凤身上体现了出来。
当时,由6校合并、拥有师生近10万人的吉林大学正处于贷款付息的高峰期,每年要向银行支付的利息近2亿元。形成巨额债务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由于扩大招生和提高办学条件,导致基本建设投入大幅增加;二是6校合并之后,人员的工资得往高处拉齐。
面对财务危机,周其凤大胆向外界披露了吉大负债30亿元人民币的消息,同时公开向师生征集解决办法,这件事甚至在2007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也引起热议。
在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周其凤一方面调整校园布局,通过土地置换盘活现有资产;一方面积极发展吉大自主产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短短几年时间,负债已大幅减少,吉大基本步入了正常发展轨道。
在吉大工作的4年中,周其凤给人留下了“直面问题、果断求变”的印象。2005年,他在全国率先改变了博导制度,让45名未通过考核的吉大博导“下了岗”。面对反对的声音,周其凤坚持说:“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承担起这份责任,能不能对得起你指导的博士生。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那就不要做导师。”
同一年,正当中国化学会年会在吉大召开之际,学校里突然出现了直接针对周其凤的抗议横幅,原因是这一年学校教职工子女入学特权被取消了。周其凤在闭幕大会上特别针对此事作解释说,“宁肯自己堵枪眼,也要维持考试的公正”。周其凤的做法最终得到了社会舆论的支持和学生的拥护。
在告别吉大的演讲中,周其凤动情地说:“在吉大的几年,可能是我工作上面对困难比较多的几年,但也是我幸福指数最高的几年,因为有大家的支持和宽容。”
拭目以待
从吉大到北大,周其凤能胜任这个转变吗?面对北大校长这个新岗位,周其凤坦言:“深感责任重大。”
从以往的经历看,周其凤长期扎根于高校工作,具备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对高校的教育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教育部部长周济这样评价他。
北大师生对周其凤以前的业绩已有所耳闻,纷纷猜测他的第一把火会“烧”在哪里。周其凤表示,他对北大的发展有想法,但现在保密。
网络上,各种对周其凤执掌北大的说法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从学术资历、改革思路、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方面看,周其凤都是合适的人选;反对者认为,周其凤已经61岁,受年龄所限,恐怕难以有所作为。
“也许前面的路依然艰辛,但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周其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