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3年06月21日 星期五

古代那些浮云状元

文/李 捷 《 讽刺与幽默 》( 2013年06月21日   第 07 版)

  在中国科举历史上,有一些才子本来在殿试中已经夺魁,就差天子御笔勾一下,就能头戴状元冠、衣锦还家乡。然而这时,偏偏由于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原因,让他们与状元失之交臂。在这浮云变幻间,发生了许多奇闻逸事。

  明代建文年间的文人王艮,才华横溢,精通韵律,在殿试策对中拔得头筹,主考官建议定为状元。不想,建文帝看到他五官丑陋,又见另一名考生胡广相貌堂堂,二话不说,就将胡广钦定为状元,把王艮降为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久之后的“靖难之役”中,刚烈的王艮誓不投靠朱棣,饮鸩而亡;而那位深受龙恩的帅哥胡广,却早早地到朱棣跟前摇尾乞怜,当了建文帝的"掘墓人"。

  在明正统四年的殿试上,张和技压众人,初议定为一甲第一(状元)。不料这时明英宗听到太监的小报告,说张和是“独眼龙”,形象不佳,因此将他改为二甲第一,把状元给了别人。还好,遭受挫折的张和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以“人丑心美”为座右铭,一生严谨治学、清廉为政,留下千古英名。

  清光绪二十一年,大清刚刚在甲午战争中脆败,国家风雨飘摇。这一年的殿试,来自湖南长沙的萧荣爵一路过关斩将,以书法佳、文采好初定了第一名。然后,光绪帝例行公事地翻看前十名考生卷子,看到初定第四名的骆成骧卷子中有一句:“臣闻阴忧所以启圣,多难所以兴邦。”不由大发感慨,认为此文切合时政、忧国忧民,于是御笔一挥,把骆成骧定为状元,萧荣爵只好屈居第四。

  纵观历史,有不少才子是因为自己名字不对天子口味,致使本应到手的状元成了浮云。明朝嘉靖二十三年殿试时,江苏无锡人吴情对自己的才华颇为自负,事实上他也被阅卷大臣推为第一名。明世宗听了名字却龙颜不悦:“无情岂能居榜首?”又称自己近来梦见打雷,于是命大臣遍阅考生姓名,一直查到两百多名后,竟真找到一个叫“秦鸣雷”的考生,遂选为状元,吴情被降为探花。如此“雷人”事件发生后,民间流传开一首打油诗:“无情举子无情帝,鸣雷只好捡便宜。”清同治七年,江苏人王国钧在殿试中脱颖而出,高居榜首。按说他的名字比老乡吴情起得好,国钧者,寓意国家重任也。不想慈禧太后却认为这仨字念起来是“亡国君”谐音,大为不满,不仅将他降为三甲,之后还不依不饶地将他贬出京城,不再重用。

  要说起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朱汝珍也是“浮云”状元。书法家、文章家朱汝珍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国最后一次恩科会试中名列第一,慈禧太后见他姓明朝国姓“朱”,又和叛逆的康有为、孙中山同为广东籍贯,心中陡生厌恶。同时,慈禧看到榜眼是“刘春霖”,认为这名字寓意春风甘霖,正好是当时大旱天气的吉祥之兆,就毫不犹豫地将两人调换位置,刘春霖稀里糊涂当了状元,朱汝珍莫名其妙降为榜眼。

两种“抗战”
由对“领导吃拌面”的评论说起
“万无一失”防止食品变质
古代那些浮云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