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3年06月21日 星期五

两种“抗战”

文/未 羊 《 讽刺与幽默 》( 2013年06月21日   第 07 版)

  近日发现,60多年前那场英勇悲壮的抗日战争,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样子:一种是荧屏上的样子,一种是老一辈经历过的样子;一种是“假象”,一种是“真相”。

  在荧屏上,我军所向无敌,日军不堪一击:手撕鬼子、飞刀灭掉鬼子重炮、手榴弹打击鬼子飞机等时常可见。抗日“超人”有的会鹰爪功,一爪子过去,鬼子寸骨寸断;有的会绵沙掌,小手一摸,鬼子体无完肤;有的会金钟罩,拳到之处,鬼子穿肠破肚裂成两半。而历史真相是,日本鬼子非常强悍,绝非软柿子。在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115师居高临下,突然袭击,遇袭日军十分顽强,迅速抢占有利地形还击,战术动作熟练,射击精度很高。虽然115师打了胜仗,但也付出伤亡1000多人的代价,与日军伤亡基本相当。而国民党军队与日军作战,伤亡比大都在3:1以上。在豫湘桂战役中,“国军”参战兵力约250万人,是日军兵力的5倍;战役结束时,“国军”伤亡50万人,日军伤亡7万人,“国军”惨败。日军投降,中国军队以外的因素不容忽视:美国在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让其精神上受到重创;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东北。

  荧屏上的抗战有个普遍现象,八路军迎着炮火挺进敌后,国民党军队如潮水般后退;“共军”在前面奋勇杀敌,“国军”在后面搞小动作;“共军”是抗战主力,“国军”是民族罪人。而事实是,在正面战场上,“国军”浴血奋战,抗击了80%的日军,许多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战役是“国军”打的。抗战期间,牺牲的“国军”将士有300多万。

  我们还在荧屏上看到,日本鬼子形象猥琐,衣冠不整,留着小胡子,一脸邪恶,见到女人就流口水喊“花姑娘”,见到好人就骂“八嘎”。他们还很弱智,被几岁小孩子玩得团团转,被小八路打得抱头鼠窜。而很多过来人知道,日军军容军纪要求高,而且极其狡猾,很难对付。杀鬼子不是玩电子游戏,砍鬼子脑袋不是切西瓜,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不是小八路打败的。

  不可否认,荧屏上的抗战是“艺术的抗战”,可以创造、加工、提高,但艺术不能脱离生活。如果“艺术”得太离谱了,严重地偏离了事实真相,严重地歪曲了历史,就会严重地误导观众。

  更严重的还在于,“抗日热潮”高烧不退,越烧越猛。“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据不完全统计,横店影视城去年使用群众演员30万人次,其中60%演过鬼子。全年48个剧组在“抗日”,消灭鬼子近10亿。

  有网友发表抗战剧观后感:一个人可消灭一个小队的鬼子,一个班可消灭一个中队的鬼子,一个排可消灭一个大队的鬼子,一个连可消灭一个旅团的鬼子,一个营可消灭一个师团的鬼子,一个团可消灭一个方面军的鬼子,一个师就可以把日本鬼子彻底消灭光。抗日奇侠们,为何你们如此低调,淞沪会战之时怎么没上前线?

  不要怪网友太尖酸、太刻薄,怪只怪荧屏把抗战历史糟踏得太不像样了!

  “历者过也,史者事也。”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篡改和随意编造。如何对待历史,反映出一个国家想构建什么样的历史观,是一元化还是多元化?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我们选择的应是后者。如果铁定的历史可以随心所欲地“揉面团”,多数人又保持沉默甚至认可的话,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了!

  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一个国家也不能选择自己的历史。我们所能做的,是尊重它、正视它,而不是扭曲、割裂甚至玷污它。正视历史是国家、民族的一种成长态度。恩格斯说得好:“谁都不能对抗历史,因为历史是绝对权力。”

  一厢情愿地给历史整容,扭曲历史的本来面目,既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又会“唐突了现实,苍白了未来,弱智了后人。最可怕的是,家丑还可能重现。”

两种“抗战”
由对“领导吃拌面”的评论说起
“万无一失”防止食品变质
古代那些浮云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