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食姜,基本是受母亲的影响。
我自小胃寒畏冷,母亲总会熬姜汤给我喝,经年累月,我的胃病慢慢养好了,也深爱上了食姜。
“前乔篓、后乔筐,苏寨萝卜清化姜,七方姑娘不用相。”这是流传在“太行山下小江南”之地——博爱的民间谚语。也许是地处太行山的怀抱,气候适宜,这里的姜小而辣,药性尤为盛名。
“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本草纲目》这样来描述姜棵,它是新钻出地面的姜的嫩芽,像极了芦芽,淡淡的紫,很容易联想到“蒌蒿满地芦芽短”的诗句。
长大的姜棵,叶似竹叶,叶面粗糙,有一种砂质感,但却是盈盈的绿。深秋时节,走进博爱上庄的大片姜田,满眼碧波,肥美的姜块就生长在姜棵下面。每年霜降,是一年一季的生姜收获季。姜田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辛辣、清新的姜香味,姜农们在姜地里忙碌,出姜、拔土、装车、运输……一派繁忙景象。
据说我国食姜第一人是“神农氏”,其尝百草以辨毒性时,某日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顺手拔起,将其根块放入口中嚼食。不久,腹中咕噜咕噜响,泄泻过后,身体轻松。神农姓姜,遂将这尖叶草取名为“姜”。
《论语》中说,孔子“不撤姜食,不多食” 。意指孔子每顿饭都必须食用生姜,但每次都不能多吃,足见其喜食姜或含姜的食材。
相传生姜曾救过汉高祖刘邦的命。楚汉相争时,刘邦征战于河南音山,身染瘟疫,久治不愈,当地百姓寻来一方“生姜萝卜汤”,刘邦饮服后病情大减,连服几日加之药物即康复如初。
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某日去净慈寺访友,拜见寺内主持。而主持年已八旬,仍鹤发童颜,精神矍烁,面色红润,双目有神。苏轼十分迷惑,遂问主持有何良方求得如此长寿。主持笑答:“老衲每日用连皮嫩姜切片,温开水送服,已食四十余载矣。苏轼听闻后,特别记录此事,并赋诗一首:“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生容颜都不老。”此诗后被收录于《苏沈良方》中,名曰“驻颜不老方”,后又被很多养生医著转载。
徐霞客长期孤身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其行囊里常备一样东西,就是生姜。他每日早上要嚼食生姜,因生姜可促进阳气之生发,使人活力旺盛,精力充沛。露宿野外,湿寒侵入,偶遇风寒,遂即“饮姜汤一大碗,重被袭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觉开爽矣”。
又是一年霜降时,母亲托人捎来一包还带着新鲜泥土的怀姜,瞧着那小而饱满的姜块,轻轻掰一块送到嘴边,熟悉已久的辛辣顿时溢出……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