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独具风韵瘦西湖(远足)

■唐红生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13日   第 20 版)

  瘦西湖因狭长清秀,故称为“瘦”。湖名最早见于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清朝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饱览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遂赋诗一首:“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最初的两段水体形成于隋代,宋元时期,与城壕连接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水系,成为扬州城的西护城河。

  抬眼望去,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亭台水榭、园林假山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熙春台集楼台亭阁于一体,上覆琉璃瓦和宝顶,气势雄伟,再现北方园林之气概。二十四桥是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桥洞高敞,拱圈陡于半圆,栏杆汉白玉石,如丝带飘逸。桥与水衔接处,湖石堆叠,周边遍植丹桂。关于二十四桥这个称谓,一种说法是湖上确有24座桥,另一种说法是此座桥名叫“二十四”。

  过了二十四桥,即见到望春楼与“小李将军画本”轩,一东一西相对而立,粉墙黛瓦,清新淡雅,氤氲着文化气息和翰墨之香。此地景色与唐朝人称“小李将军”的李昭道的山水画意十分接近,故得其名。花格窗或扇形或四边形,透过窗向外而望,一窗一窗都是如画风景。扬州自古盐业、茶业等贸易兴旺,商人不但富有,也崇文重教,不乏喜好诗词书画者。他们在瘦西湖畔品茶抚琴、吟诗作画,亦商亦儒,催生了文化和繁华。

  长堤绕水,花木葱茏。垂柳远看似一团绿色的烟雾,近看如多姿的少女。微风吹拂下,柳枝翩翩舞动,轻轻柔柔,展露曼妙风姿,正应那句“长堤垂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这里的柳很特别,被称为“杨柳”。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为到扬州,下令开挖大运河。河道开挖好后,虞世基建议在河的两岸种植柳树,一来遮荫,二来护堤。隋炀帝还亲手栽了一株柳树,并赐姓为“杨”,因此便有了“杨柳”一说。

  狭窄修长的湖面碧波荡漾,几只鸭子游弋戏水。黑天鹅在湖中慢慢悠悠,时而打量游客,时而觅食,一副悠闲自在模样。游船在蜿蜒曲折的湖面上往来,听桨声、船娘吟唱,别有一番情趣。画舫最为显眼,不但体量大,而且造型别致、装饰明丽,或许最初是由运盐驳船改装而成的吧。

  “水云胜概”是二十四景之一。胜概,指美好的境界。事实上,经过历代建园造景,逐步形成精美独特的湖上园林。“林外钟来知寺远,柳边人歇待船归。”品读一副柱对联,听大明寺的钟声隔空而来,余音不绝。

  五亭桥上游人如织,南侧是屹立于葱郁林中的白塔,北侧半岛上是别有洞天的吹台,一高一低,形如伉俪,相映成趣。静坐桥上,清风徐徐,舒适惬意。难怪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五亭桥又名莲花桥,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静卧湖上260多年。桥面建有五座亭,黄瓦朱柱,玉砌护栏,如同空中楼阁,形态兼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扬州画舫录》载:“桥洞正侧凡十有五,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滉漾。”想来,此桥定是赏月绝佳之地。

  湖畔有座小金山,沿蜿蜒山路拾级而上,山顶建有“风亭”。倚栏远眺,景物尽收眼底。蜀冈峰峦连绵,境界阔大。鸟瞰全湖,四周碧水时宽时窄,时直时曲,山水楼台错落有致。坐于连廊下小憩,蓦然回首,大明寺的宝塔在瘦西湖映衬下,更为挺拔、俊秀,瘦西湖瘦得灵秀,瘦得精神,瘦得独具风韵。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