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一词,是一种富含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尤其是那些藏在古诗词里的灯火,是照亮诗人独特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
从汉代的《古诗十九首》开始,古人就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诗词意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首咏烛诗和烛赋,到了唐代,《全唐诗》出现众多灯火意象,尤以李商隐多用蜡烛入诗为典型。晶莹灯火,以其特殊的文化内涵,照亮了中国诗坛,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道独特风景。
“江船火独明”“荧荧灯火临书卷”“六街灯火闹儿童”“万家灯火照溪明”“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灯火,是人类对于光明与温暖的最真切感受,这些诗词正是最美的诠释。
“夜深篱落一灯明”“疏灯自照孤帆宿”“江枫渔火对愁眠”“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小雨寒微就,孤灯话尽长”……尘世里跳跃闪烁的灯火,也有凄婉的一面,疏灯、孤灯、寒灯等意象,凸显诗人内心的孑然孤寂,读者也会感觉到孤独、无奈、哀伤。表现红烛悲剧的烛泪意象在诗词中也有很多,比如“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灯火,是心灵的映照。不管它是温馨的,还是悲怆的,始终在诗人们的心灵深处,温暖困境中的忧伤,照亮前行的路途。
最美的灯火,当属李商隐笔下《夜雨寄北》里的西窗烛影。李商隐是天才少年,婚后与妻子王氏感情甚笃,但自身仕途却不顺。那年,他告别长安的妻儿,赴蜀地做一个编外小官。深秋时节,巴山冷雨淅淅沥沥,听闻妻子抱病,他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漂泊异乡的李商隐彼时想象归后团圆的温存情形——浓浓夜色,映衬一点烛红,夫妻二人西窗剪烛,喁喁私话,互诉衷肠。
汪曾祺在《冬天》里写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盏灯火就是一户人家,摇曳的灯火守着夜,守着牵系的深情记忆,所有怀念和无尽的话题,也进入这温馨的画面。
最微妙的灯火,应是辛弃疾的《清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佳节,灯火辉煌,观灯场面盛大隆重。词人在人群中找一个意中人,千百回寻找,终于发现她正亭亭立于灯火稀疏处,于溢彩流光外幽居自处。
每一盏灯火、每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如今,灯火已成为发展和文明的标志。《灯火里的中国》唱到:“都市的街巷,已灯影婆娑,社区暖暖流淌的欢乐,远山的村落,火苗闪烁……”万家灯火,车水马龙,是现代人眼中的如画风景和美好生活。徜徉璀璨灯火中,祈愿每个人的夜晚都能如诗词那般,有灯火如昼,有温情缱绻。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