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婺源之美

■王家年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4月24日   第 20 版)

  在婺源,一山、一水、一树、一瓦,无不透露出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婺源美在白墙黑瓦与青山绿水的绝美搭配,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些勾绘出一幅幅乡村田园画卷。

  婺源有“树养人丁水养财”的古训,后龙山与水口的树神圣不可侵犯,各村宗祠都有保护龙脉的祠规条文,如《羽中麓齐氏族谱·祠规》载:“来龙为一村之命脉,不能伐木。”据说戴村始祖戴文旦定居时,见对面石壁山上草木不生,于是心生一计,蒸了很多糯米饭撒在山上,引鸟聚集。飞鸟从它处啄食的树籽,从鸟粪中排出,洒落于悬崖峭壁,逢春发芽,扎根生长。戴村历代子孙念先祖用心良苦,从不上对面山砍树伐木,山上的玉兰、楠木、红豆杉、望春花、银杏等珍贵树种由此葱郁成林。

  婺源自古有养生潭或养生河的传统。以河流溪道划段立碑封禁,归所在河段村族众管,让鱼类自繁自长。据说,当年女人们河畔洗衣,常有小鱼不经意钻进竹篮,她们都自觉将鱼放生。这种养生河的休渔养鱼方式被推而广之,各乡村也都有“奉宪养生碑”与“加禁养生碑”,历史上类似禁碑不胜枚举,众多“水口林”“来龙林”“亭院林”“古墓林”“庭院树”“祠堂树”等名木古树也得以保存。

  婺源篁岭村,地无三尺平。村民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围绕水口,民居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一条“天街”将村落的古建筑串接在一起,徽式商铺林立,形成一幅鲜活的缩小版“清明上河图”。

  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装点着匠心独具的古村。竹山书院由清代曹文植创立,是族人子弟读书的地方。书院为三进三天井两层结构,门厅、内院、前厅、后堂一应俱全,气势恢宏。内饰窗户、琉璃均由国外进口,加上粉墙黛瓦呼应,低调而奢华,是中西结合改良徽派建筑的代表,似隐士高人,遗世独立。

  婺源建筑风格及民间文化与安徽一脉相承,木雕、砖雕、石雕被称为婺源三绝,历经百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精美绝伦。木雕在室内,雕于窗棂、楼沿、床、椅、柜、桌等,砖雕重点装饰房屋出入口的门楼、门罩、内屋墙壁、屋脊等,石雕则用于柱础、青石地漏、大门侧的抱鼓石、石牌坊、庙亭等。

  在一个邮驿,听闻“一世夫妻三年半”的说法。徽州素有早婚习俗,男子十二三岁就要成家,成家后即外出经商,此去经年,断梗飘萍。在外经商的丈夫长年与妻子分居两地,夫妻一生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过三年,只能以书信倾诉相思之苦。

  婺源人聚族而居,村村建有祠堂,祠堂文化令人叹为观止。走进宗祠,仿佛进入一座精神家园,高悬祠堂的“生聚教训”匾额、“施于仁益于仁自始为人知礼义,立在德行在德从来治国有嘉猷”的楹联,传达着耕读社会和睦立德的价值取向。

  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南宋以来,人们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彝伦攸叙的宗族观念深入人心。对于疾患、贫废、弱残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闵怀。如《永川俞氏宗祠仁本祠谱规》就有“疾相抚,患相极,死相葬,老弱废残相养,婚嫁丧灾相助”的条规。

  水口文化是古徽州的特色,是古村落入口、界定、防卫的处所,婺源人离开水口就意味着离开了家乡,见到水口,就意味着重返家园。水口是婺源的精神皈依,是婺源人的根。

  一个民族引以为豪的是根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根文化。婺源丰富的古村落和淳朴的民俗民风彰显出独特的民族韵味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