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成长之路有书伴

■童喜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4月24日   第 20 版)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村庄,父母都是农民,没什么文化,村里有文化的人也不多。我八岁才上学,之前几乎没读过书。

  我们村和附近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有些人在外站稳了脚跟,就把孩子接到城里念书。因为生源越来越少,几个村办小学跟中心小学合并,每天我要走半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学校,中午在离学校不远的外婆家吃饭。

  从上学起,外婆就经常念叨:“孩子,你个子小,脚后跟没有钞票垫着,就要用书来垫。”她还举例子,“你看你爸妈,就因为脚后跟没有书垫着,才活得那么难,那么累。”这样朴素的“劝学”,说到了我心里。

  上一年级时,学校发了语文、数学、作文、基础训练四本书。头一次摸到正儿八经的书,我稀罕得不得了,每天睡前都拿出来看一看,大声读一读。外婆专门去村里的小卖部,拿鸡蛋换了两大张雪莲纸,帮我包了书皮。

  农村学校,课外书少得可怜,可孩子们正处于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年纪,想看书却没书,课本翻了一遍又一遍,捡到带字的纸,哪怕一张药品说明书也要看一看。有一年过年,父母带我去镇上赶集,集市上有卖小人书的,我站在书摊前舍不得走,告诉母亲我不要鞭炮,也不要新衣服,省下的钱就买小人书。母亲眼睛湿了,当下就买了一套《岳飞传》和一套《三毛流浪记》。

  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课外书,我紧紧抱着舍不得松手,也不想再逛集,就想飞奔回家看书。一个寒假,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岳飞精忠报国的大义和三毛流离颠沛的艰辛深深打动了我,在我心里种下热爱国家、同情贫苦人的种子。

  随着年龄增长、知识面变宽,我渴望读“深”一点的书。有一次,邻居家姐姐放假回家,带回一本《红旗谱》,我借来后,一口气看了半本,耽误了喂猪,挨了母亲一顿责备,但心里却很高兴,因为难得读到一本好书。

  上六年级时,县里捐给我们小学500本图书,同学们高兴极了。尽管功课紧张,我还是挤出时间跑到图书室看书,陆续看完了《绿野仙踪》《骑鹅旅行记》《简爱》《三个火枪手》《西游记》《三侠五义》《十万个为什么》等名著。这些书开启了我的心智,增长了见识,帮助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初中后,父亲进入离家不远的煤矿上班,不久母亲也到矿上的洗衣房工作。家里收入增加,母亲说:“你想要什么书,我都能买给你。”我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

  初中三年,我有了自己的书柜,放满自己喜欢的书,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昆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尽管每本书的风格不同,但都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尽情眺望新鲜有趣的世界。

  后来,我以优异成绩考上县城高中,又考上省城的大学。省城有个大新华书店,每周末我都去那儿看书买书。有时看书累了,我会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回忆起种种往事,感慨这一路走来,如果没有书的陪伴,我的生活会怎样。

  如今,早已在城市安家立业的我依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而且专门在家中布置了一间书房,一有空就扎进其中,开卷品茗,怡养身心。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心里,书更像一盏指路明灯,引导我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正,走得稳。

  (作者供职于淮南矿业集团煤业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