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在其中。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得很形象:“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此时的雨饱满多汁,充沛地飘落,滋润着生机勃勃的土地。
俗语说“清明见芽,谷雨见茶”,意指谷雨时节气温升高,雨水渐多,茶树经过冬季的休养生息,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嫩,蕴含的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明钱塘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季:“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南方茶乡素有谷雨采茶的习俗,传说喝了这天的茶能清火明目。
我的家乡在秦岭南麓的秦巴山区,温暖湿热的气候适合茶树生长。每年开春,和煦的暖风拂过,酣畅的春雨下过几场,漫山遍野的茶树纷纷抽出嫩绿的新芽。一到谷雨这天,母亲就背起背篓,手拿镰刀,天不亮进后山。一整天,不知要走多少路,爬多少山,天黑才背着满背篓的鲜茶叶回到家中。彼时,父亲还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正在备课的他赶忙迎出去,接过沉甸甸的背篓,心疼地嗔责母亲:“不该贪多,太劳累人!”晚饭后,母亲挑拣茶叶里的杂物,还不忘叮嘱洗刷的父亲:“铁锅一定要洗干净,簸箕和筛子也不能有油渍,否则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煸茶时,第一遍火要大,父亲在锅底添了硬柴,铁锅烧到红烫,鲜茶叶倒进去,发出毕毕剥剥的声响,母亲伸手不断在锅里翻搅,锅底温度高,稍有不慎,就会烫伤皮肤。父亲站起来想帮母亲,却被她推开:“你看你那手,细皮嫩肉的,那是拿书本的,不是煸茶的!”父亲只得坐回灶膛边,一边添柴一边担心地瞅着母亲。
第一遍大火主要起杀青作用,只3-5分钟,待叶面柔软,细叶边缘略有翻卷,颜色呈暗绿,即可揽出,放入簸箕中揉捻。母亲教我和姐姐双手平伸,手指不弯曲,擀面条似的前捻后揉,等茶叶微微出汗,彼此间有了粘性,再次倒入铁锅,文火慢炒。母亲双手迅疾地边翻卷边来回搓揉,蒸发茶叶水分的同时,让叶面卷曲紧致,最终炒熟茶叶,炒出茶香。末了,她将冒着热气且溢散香味的茶叶放进簸箕晾晒,等干燥后,再用细筛子筛掉细末残渣,手工制茶就算完成。
闻着浓郁的茶香,我和父亲迫不及待找出杯子,那边母亲早已烧了开水。杯中的茶叶在水中旋转翻滚,时而上浮,时而沉下,一片一片恢复青绿的叶瓣将次舒展,鲜活地如枝头再生。汤色澄碧,雾气缭绕,空气中鲜醇的茶香令人沉醉。轻啜一口,顿觉缕缕清香直入五脏六腑,享受片刻宁静之余,感受到大自然至臻至纯的鲜美。
我和姐姐外出工作后,家里的茶山就流转给了茶叶合作社。每年谷雨前后,村里的年轻后生们都会送给母亲一袋谷雨茶,她在铁锅里炒青后托人带到城里,送茶人还要转述母亲的话:“年龄不小了,少碰烟酒多喝茶!”
闲暇时,沏一壶母亲炒制的谷雨茶,静静读几页书或倚在窗口听一段音乐,浓厚的茶香裹挟着暮春的余韵弥散在房间,窗外天朗云高,层峦叠翠,一阵阵布谷布谷的鸣啼声,唱出谷雨春浓时节的热情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