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6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晋北安太堡 种下“试验田”

■朱妍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6月21日   第 24 版)

  高大的身材、爽朗的笑声,说话间,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有力地握了上来。眼前这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正是人称“平朔第一铲”的老党员王天润,一搭手,便知道他浑身仍藏着干劲儿。

  1985年7月,在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工仪式上,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娴熟的操作,王天润开着液压铲车挖起了第一铲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中外合作经营项目,安太堡矿的建设备受关注,光是现场见证开工的中外记者就有上百人。

  由于是中外合资“首单”,合作面临不同制度和文化的碰撞,很多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当时几乎都是在争议中敲定的。“安太堡矿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走过来的。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在反差中寻求共性,是我们中方管理者始终坚守的原则。”王天润坚定地说。

  彼时,按照美国西部矿山动态管理方式,采掘现场换车不换人,卡车坏了立刻停下,换一辆新车继续工作。“外方觉得车辆无需定员管理,谁开到哪辆车就是哪辆,坏了放到一边,由维修人员拉走。为了追求时间就是效率,即便在休息期间,车辆也不熄火,柴油可劲儿烧,把我们的老工人心疼坏了。他们认为,提高效率无可厚非,但绝不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于是要求四人固定使用一辆车并负责到底,这样出现问题才可以追溯,同时避免违规操作造成车辆损坏。”王天润举例说。

  还有一件小事令王天润记忆深刻。安太堡矿实行72、72、73工作制,外方的“备忘录”管理制度十分严格,所有职工的工作情况都通过计算机管理,违纪一次就以备忘录的形式录入计算机。“记满三次,他们就会说‘我不希望再看到你’,意味着你被开除了。” 

  当时,夜班休息时间为凌晨3点至3点半,可以吃夜宵、喝咖啡,有些卡车司机为了提神,偶尔会抽几口香烟。一次,有个司机在驾驶室内仰头翘腿,边吸烟边休息,由于卡车很高,驾驶室离地面足足3米多,外方人员在地面看到有人把腿从窗口伸出来,认定其在睡觉偷懒,立刻记上一笔,任凭司机怎么解释也没用。

  “一听说要扣钱、开除,工人急得直哭。这时候我们党组织必须出面,帮助工人维护合法权益。”王天润说,工会人员一边安抚工人,一边耐心向外方解释:“烟还点着,人怎么可能在睡觉呢?而且你们一叫,工人马上就下车了。姿势不对可以批评,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人开除。”

  秉持开放学习的态度,中方的管理思想也在进步。按照要求,卡车所用的空气滤芯器,到期必须更换,老工人觉得东西没坏,舍不得扔,拿风管吹吹灰尘还能继续用。这时,外方人员不干了:“请给我一个数据,怎么证明它还能使用。”

  “我们说,滤芯本来就是挡灰的,吹干净就行了。可外方人员认为,经过反复试验,滤芯使用一定时间要强制更换,因为一辆卡车是一个整体,重复使用一个不合格的部件,很有可能造成车辆损伤,必须强制保养。”王天润坦言,起初很多人不理解,但经过深入思考,大伙儿一致决定接受建议。“既要勤俭节约,也要讲究科学管理设备。回过头来看,就像现在咱们自家开车,到一定里程就得保养,到什么时间换什么配件,是有道理的。”

  与外方磨合与交汇中的故事,不止一个。很多人说,安太堡矿犹如一个“活广告”,它让外国人看到了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前景,尤其看到了中国人自上而下的改革开放决心。“我们与外方合作六年,一起工作、学习、娱乐、开表彰会,他们很看重矿上颁发的荣誉,不少人回国后还专门把奖状挂在墙上。渐渐地,外方人员发现,矿上最认真努力的那些工人,遇到困难冲锋陷阵的那批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党员,因此也越来越支持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王天润回忆。

  上世纪80年代,安太堡矿区所在的山西朔州还未建市,“改革开放”还是一个新词。正是因为安太堡矿在改革大潮中率先发力,内陆省份才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晋北大地上开拓出的这块煤炭产业“试验田”上,在文化的交融中,人们认识了牛仔裤、收录机,更看到了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

  “我在这里工作了32年,退休后继续住在矿上的生活区,见证了安太堡矿的成长与变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倡导和推动中外经济合作的开篇之作是安太堡矿,而其建成投产,也为全面改革开放总结了经验、树立了形象。”王天润话语中充满自信。

  (作者供职于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