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6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扬子江畔的红色“船”奇(党旗飘扬)

■李慧颖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6月21日   第 24 版)

  黑色的船舱,白色的船室,船身挺立一根黑色烟囱……在大唐南京发电厂(以下简称“南京发电厂”)办公楼大厅内,一艘名为“京电号”的轮船模型格外引人注目。据说,它是为庆祝电厂百年华诞、双机投产,由电厂职工按“京电号”6:1的比例还原制作而成,真正的“京电号”原船,则珍藏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现为纪念馆内的国家一级文物。

  “京电号”是一艘什么船?它与南京发电厂是什么关系?又为何会珍藏在渡江胜利纪念馆?

  坐落在扬子江畔的南京发电厂,前身是创建于1910年、点亮南京第一盏电灯的中国第一家官办发电厂——金陵电灯官厂。1912年,金陵电灯官厂更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于1919年在江边建立分厂,定名下关发电所,南京发电厂的历史由此启航。在与共产党共同成长的革命和奋斗历程中,这座电厂浴火重生,运煤小轮船“京电号”更是在1949年的渡江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渡江第一船”,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小火轮”。

  1925年,“京电号”小火轮由上海沈宝记船厂制造,是一艘钢质蒸汽机动船,长23.1米,宽4.25米,总吨位41.4吨,主要负担从浦口火车站往下关发电厂运送煤炭的任务。

  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平谈判破裂,随后,解放军渡江战役打响,百万雄狮在西起九江、东到江阴的1000余里战线上横渡长江。

  大军要渡江,没有船不行,但国民党政府下达了“封江令”,采取一切手段,对长江下关段两岸的船只进行破坏,将江北的船只收归南岸或沉船堵塞河港,将搜罗到的江南大小船只拉到内河里严格看管。

  当时,国民党为了军事需要,还下令电厂不能断电,并在“京电号”上贴上不准动用运煤船只的布告。中共地下党组织带领电厂工人巧妙地利用这个命令和告示,在各种危机之下,始终将“小火轮”掌握在自己人的手里。

  1949年4月22日上午,两个国民党士兵来到电厂码头,执意要用船。船工黄纪发、吴诚聚、钮其郎将目光落到布告上,吴诚聚走上前说道:“老总,这是发电厂的运煤船,你们上司有命令,谁也不允许动用!”两个敌兵朝布告上打量一番,只好走开。他们走后,船工们更加小心,急忙将船紧贴码头,隐蔽在吊煤机的下方。

  1949年4月23日中午,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和密集的枪声从浦口方向传来,长江北岸的国民党部队仓皇逃回南京,守在长江南岸的国民党部队则向城南退去。出于安全考虑,黄兴发、钮其郎、吴诚聚、戴仁芳、缪金泉、黄纪发6名电厂船工给“京电号”小火轮加好煤、压好火,做好相关防护准备后便离开了,他们急切盼望着解放军能快点打过江来。

  快天黑时,解放军35军103师的5名侦察兵出现在下关电厂门前,他们发现了“京电号”,并请求支援。6名电厂船工迅速回到电厂,并以最快速度升火启动,劈波斩浪,直奔江北。

  这一夜,6名船工冒着生命危险,驾驶“京电号”往返于下关浦口之间,在渡江战役中,“京电号”运送了60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为渡江战役胜利、解放南京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1950年,国民党反动派多次轰炸南京,重点轰炸电厂机组和设备,为保证南京军需和社会用电,“京电号”始终坚守在运煤第一线,为机组发电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保障。

  全国解放后,“京电号”继续在南京下关电厂服役,并在长江马鞍山段抗洪抢险中成为“救灾船”。1978年,“京电号”离开了服役30多年的南京,被调拨至淮阴电厂,之后于1982年被调拨给连云港市灌南县灌南鸿远运输有限公司从事货物运输,编号“苏淮605”。在此期间,为适应货物运输需要,它由蒸汽机船改为柴油机船。

  2009年是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阔别30年多后,“京电号”又回到了南京,存放于渡江胜利纪念馆,自此成为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继续向世人讲述那段扬子江畔惊天动地的红色“船”奇。

  (作者供职于中国能源报)